image.png

圖為方大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曹嬿妮博士(右)、方大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傑為博士(左)。

【橙訊】聖方濟各大學(方大)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一項獲得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PPRFS)資助的研究項目「不遷移決策與生活福祉:香港年輕定居者」,探討近年移民潮下選擇留港的年輕人留下的原因、特徵與福祉狀況,發現可將留港年輕人分為三類:自願留下者(37.1%)、順應留下者(34.6%)與非自願留下者(28.3%);研究亦發現留港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家庭因素、職涯考慮及香港生活方式。研究團隊亦就人才保留提出政策方向。 

研究於2024年7月至2025年10月以混合方法進行,受訪者年齡介乎18 至39歲、在可見未來無意移民,當中51 位參與了個別訪談與焦點小組,另有1,066 位參與了問卷調查。 按受訪者移民意願與能力,可分為自願留下者(37.1%)、順應留下者(34.6%)與非自願留下者(28.3%)三類,而各類受訪者於社會經濟背景、影響移民意願因素、及主觀福祉上存在明顯差異。自願留下者年齡較大(平均32歲)、教育與收入水平較高、從事專業工作的比例較高;順應留下者年齡最小(平均28歲)、移民能力最低、多為學生或從事基層文職;非自願留下者年齡與收入介乎中間,教育程度較高,從事專業工作者比例較自願留下者低,工作行業較多元化。 

受訪者留港的理由大致可分為促使人們留下的挽留因素,及外地令人卻步的排斥因素。例如,以家庭為考量的挽留因素中,受訪者因家人不願離港、父母難以適應新環境、預期未來照顧的責任,甚至因寵物而選擇留下。影響各類受訪者之挽留及排斥因素有所不同。自願留下者在職涯考慮與公民參與類別的考慮較高,例如他們認為香港提供更佳的工作機會、更高的收入潛力與職涯發展;順應留下者的留港原因中排斥因素比率較高,代表他們感受到最強的移民障礙,而他們比較重視社會關係,如以家庭為中心的考慮;而非自願留下者在挽留與排斥因素的比率均為最低,也反映出他們留下意願比其他兩組相對較低。綜合觀察,整體受訪者的留港主觀原因主要可歸納為職涯發展考慮、家庭因素、香港生活方式及社交聯繫。 

研究亦探討了受訪者的福祉狀況。方大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傑為博士指出,自願留下者的狀況最佳,在經濟安全感、教育滿意度、社交支援、心理福祉與整體生活滿意度等範疇的狀況都明顯優於順應或非自願留下者;順應留下者的身心健康方面表現最佳,但在社會支持與參與方面較弱;而非自願留下者的身心健康、心理福祉、生活滿意度等均屬三組當中最低,需要社會更多關注與支援。 

方大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兒童及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曹嬿妮博士表示,留下並非純粹被動的行為,而是可能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在移民潮下,留港者的生活同樣受到影響,他們可能面對社會網絡的削弱、照顧責任的加重,以及生活滿意度與心理福祉的下降。探問年輕人為何選擇留下,有助於理解他們重視的生活面向,並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實證基礎,以思考如何保留年輕人才及提升他們的福祉與發展。 

研究建議「Refocus、Restore、Retain」三大策略方向:一是 Refocus—重新聚焦人才政策,平衡吸納外來人才與保留本地人才;二是 Restore—重建與年輕一代的連結,將年輕人置於人才政策核心;三是Retain—推行具體措施以強化挽留因素與提升青年福祉,例如就回應挽留因素,支援代際關係與家庭照顧的政策、促進職涯發展與人力資本累積、強化本地文化認同與社區歸屬感,以及營造更多青年參與公共生活的社會環境。  

圖:主辦方提供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梁庭希

編輯推薦

​基孔肯雅熱|廣東上周新增2086宗本地個案 含深圳202宗

內地經濟丨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升6.5%

網傳藍田聖保祿中學教師約女生到酒店 教育局非常關注要求校方嚴肅跟進

內地經濟丨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3% 首三季人均收入升逾5%

內地經濟丨第三季GDP升4.8%勝預期 國統局:為實現全年目標打基礎

以軍指責哈馬斯違反停火協議 空襲拉法地區軍事目標致40死

迪拜貨機墮海事故|機管局:今日航班運作不受影響 黑盒仍在搜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