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合作論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影響下,中非貿易規模穩中有升。

文:唐曉陽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非合作論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影響下,中非貿易規模穩中有升,韌性顯著。據UN Comtrade(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數字顯示,中非貿易規模從2005年的396.68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2954.1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3.96%,中國自2009年起連續十六年成爲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從進出口規模來看,2024年中國自非洲進口1168億美元,增長6.9%,對非洲出口1788億美元,增長3.5%。

從當前貿易結構來看,中國主要從非洲進口礦產資源以及農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UN Comtrade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自非洲進口前三大產品分別是石油(HS27)、礦石(HS26)、銅及其製品(HS74),佔中國自非洲進口的比重分別為28.17%、26.94%、19.14%。中國主要向非洲出口機械及運輸設備等製成品,滿足非洲國家在基礎建設、工業設備、民生消費等方面的需求。2024年,中國出口至非洲的前三大產品分別為電氣設備及電視等(HS85)、鍋爐和機械設備(HS84)以及車輛和附件(HS87),佔中國出口非洲的比重分別爲14.39%、14.26%、8.24%。

中非產業結構互補性顯著,確保合作不斷推進並能取得雙贏效果,尤其在工業化領域。非洲製造業在西方新殖民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誤導下,工業化長期停滯甚至衰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製造業附加值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1981年爲17.89%,在2010年最低點時僅爲9.7%。在世界經濟動盪重組的大環境下,2024年只有10.65%。但非洲國家當前積極發展製造業,非盟近年來出台《加速非洲工業化發展行動計劃》《2063年議程》等戰略,均將工業化作爲促進非洲發展的關鍵。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南非等國也積極出台本國的產業政策。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和產能。202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佔世界比重爲28%,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國有能力為工業基礎薄弱的非洲國家提供產業對接,而且在歐美國家不斷對中國產品出口設置貿易壁壘的背景下,非洲是中國製造業企業的重要拓展方向。

雙方合作也在世界政治經濟大環境中不斷調整,按照務實漸進的原則尋找最有效的方式。一是貿易與基建先行,中非雙方在貿易便利化方面不斷加強合作。中國政府通過降低非洲國家的關稅、簡化海關手續等方式,促進非洲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至2025年6月,中國宣布對53個非洲建交國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舉措。雙方還在標準認證、檢驗檢疫等領域加強合作。中國與非洲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是中非關係的重要支柱,中國企業對非洲融資投資建設了大量鐵路、公路、港口、能源設施及工業園區,顯著提升了非洲的互聯互通水平和經濟發展能力,為非洲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尤其是中國在非洲的基建,吸取了中國自身發展的經驗,沒有簡單地依賴市場或政府單方面力量,而是將基建項目的商業可持續性與公共效益綜合考慮。圍繞大型基礎設施與園區開發工業項目,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制訂計劃,以形成基礎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其次,貿易和基建增進中非雙方的瞭解、改善非洲的投資環境,到非洲經營的中國製造業企業日益增多。其中有面向出口的大型中國工業投資項目,如鞋類、手套、服裝等,為當地社會帶來外匯和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但不完整和不可靠的供應鏈是非洲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致命缺陷之一。大部分材料和配件,甚至包裝材料,都需要從中國或其他地區進口,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和複雜程度,削弱了非洲製造的競爭力,也嚴重製約了出口加工產業的成長。

相比之下,中資企業針對非洲國家國內和區域市場的投資項目數量,遠大於出口加工項目。一些業務如塑料鋼鐵循環利用、食品加工、以及快時尚服裝生產等只能在當地進行。另一些產品,如水泥、陶瓷、鋼管等建築材料,通過長途運輸進口到非洲的成本太高,因此以本地生產取代進口產品是市場發展的趨勢。許多面向本地市場的中資項目,在決定投資前,先在非洲開展了較長時間的貿易活動。他們轉向投資,一種是在非洲市場發現了進口產品沒有滿足的「空白」,另一種是建起比進口產品更富競爭力的生產能力。在有了投資意向後,中國龐大而齊全的製造業體系爲在非洲的投資者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持,使他們能夠快速又低價地在中國找到相應的機械和技術人員。

最後,廣義的工業化也體現在採掘業、農業、電信數字等領域。中國在非洲本地加強機械化和專業化,通過提高這些領域的加工能力和生產率,來助力非洲工業化進程。在採掘業方面,中國對非投資,為非洲礦產資源開發注入強勁動力;通過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非洲礦業的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了非洲礦業的現代化進程。中非農業合作通過技術交流和投資合作,提升非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爲非洲的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在電信業方面,中國企業的積極參與,為非洲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巨大變革。華爲、中興、傳音、四達等數字電信公司在非洲開展了各類軟硬件領域的業務,提高了非洲國家的信息通信技術水平,促進了非洲國家的數字化轉型。

由於全球地緣政治鉅變,中國與非洲的經濟在近年來都面臨較大壓力,但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和產業結構的互補互惠爲雙邊經貿關係賦予了韌性與發展潛力。雖然經濟的壓力會降低雙方對規模增長的期望,但正適合利用此時機提升中非合作已有項目的質量,優化其運營機制。提質增效的關鍵在於將中方相關項目整合在產業鏈、物流鏈、資金鍊上,克服非洲市場碎片化的弱點,增強中方對非洲經濟與社會核心因素的參與,加深雙方融合程度,並促進地區性市場一體化。尤其可以依託中國在非洲已建的十餘個工農業產業園和中資企業聚集區,找出產業鏈上下游在非洲投資生產有條件有優勢的環節,吸引中方企業及其它企業投資產業鏈相關環節。主要行業包括構建勘探、開採、提取、冶煉和加工一體的礦產供應鏈,集種植、採摘、處理、存儲運輸和出口爲一體的農業供應鏈,以及塑料、箱包、服裝鞋帽、建材、小家電等面向當地市場的輕工消費品產業集群。同時打造與上述產業配合的物流鏈,形成基礎設施與工業投資互相促進、互相保障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智庫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曾任非洲開發銀行顧問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新華社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周琋瑜

編輯推薦

殯儀業:歡迎公院殮房收費新安排 大部分遺體原則上28日內可送離

​有片|央視節目起底「台獨」分子沈伯洋 引發島內高度關注

伊朗將啟動貨幣改革 刪除面值末四個零

特朗普:反對關稅都是傻瓜 每人獲「派息」2000美元

美媒:國會參議院就結束政府「停擺」達成一致

貝森特警告若停擺持續 今季經濟增長恐削半

全運會.有片|李家超:邀請大家感受香港的動感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