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在颱風「樺加沙」的威脅下對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文:黃溢能、郭雄懿
四天前,我與一位消防員朋友討論颱風的預防工作,想了解他們是否有針對颱風的特別應對措施。當我問他:「颱風『樺加沙』即將來臨,你會唔會好緊張呀?」他輕鬆地回答:「一如以往,冇乜特別吖!同其他工種一樣,醫護人員、食肆員工都要返工㗎,大家緊守崗位,認真對待自己工作就可以!如果仲係鐵皮屋時代就大件事啦!」他這番從容的語氣讓我體會到,對於經驗豐富的消防員來說,颱風早已成為日常風險管理與工作職責的一部分,他們的態度顯得冷靜而從容。
然而,當我回到辦公室,面對即將來臨的颱風「樺加沙」,心態卻不能像那消防員朋友般輕鬆。我立即召集同事,指示他們聯絡大學物業管理處,了解相關設施的防範建議,並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應對措施,包括加固窗戶、移除戶外鬆散物品,以及確保室內電器設備的安全。我認為,對於我們這樣的機構管理者和學者來說,颱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風險,必須採取一切積極的行動來保障安全。
從這次經歷中,我開始反思,為何面對同樣的颱風,消防員朋友和我會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呢?這種心態差異並不僅僅是來自專業訓練或經驗的不同,也會影射決策科學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不同的人在面對相同的資訊時,會做出截然不同的決策?
決策科學是一門探討人類如何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作出選擇的學科。它認為,決策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經驗、價值觀、風險偏好、心理狀態以及環境條件。即使兩個人掌握了相同的資訊,他們的決策過程也可能因這些因素的不同而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首先,經驗與專業背景是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以我的消防員朋友為例,他多年來經歷過無數次颱風,對風險的認知已經內化為一種專業直覺。他明白颱風的實際威脅在哪裏,以及哪些情況可能需要特別警惕。因此,他能夠以更為冷靜的心態將颱風視為「日常項目」,並不會輕易驚慌。而對於像我這樣缺乏相關經驗的人來說,颱風的到來則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事件,任何細節都可能被放大成潛在的威脅,從而導致更為謹慎甚至過度的應對行動。
其次,價值觀與風險偏好也在決策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同的人對風險的容忍度和對安全的重視程度並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更願意接受一定程度的風險,換取便利或效率,而另一些人則可能選擇以更高的成本來降低風險。例如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風險的不確定性可能讓他們更加傾向於採取保守的行動。這種風險偏好的差異,往往導致人們在面對相同情況時採取不同的策略。
此外,心理因素與情境影響也會改變人們的決策方式。在颱風來臨時,一些人可能因為焦慮或恐懼而採取過度的防範措施,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因為低估風險而忽視必要的準備。這種情緒上的差異,常常與人們對風險的主觀感知有關。研究表明,人們對於熟悉的風險(例如颱風)往往具有較高的容忍度,而對於陌生或不可預測的風險則容易過度反應。
最後,資訊的呈現方式與決策框架也會對決策產生深遠的影響。相同的資訊,若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可能會引導人們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若颱風的報道集中於強調其危險性,可能會讓人們更傾向於採取極端的防範措施;而若報道強調颱風的過往經歷及應對成功的案例,則可能讓人們感到更加安心。這種資訊框架效應在決策科學中被稱為「框架效應」,是影響人類判斷的重要心理偏誤之一。
因此,從颱風應對的不同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到,決策並非僅僅是基於資訊的客觀分析,而是受到多層次、複雜因素的影響。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環境風險時,個人和組織應致力於提升決策質量,通過經驗累積、加強資訊透明度以及改善風險溝通,以降低因認知偏誤或資訊匱乏所導致的決策失誤。
在颱風樺加沙的威脅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積極採取行動,為家人、社區和工作的安全作出貢獻。雖然現如今的颱風預警已經十分成熟,但它仍然可能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深遠影響。希望大家能夠以科學與理性的態度應對挑戰,確保平安渡過這段時間。
願讀者們在颱風期間一切安好,風雨過後皆能平安無事!
黃溢能為嶺南大學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助理總監
郭雄懿為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主任
參考文獻:Vlek, C., & Keren, G. (1992).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resolution of four ‘survival’dilemmas. Acta psychologica, 80(1-3), 249-278.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星島
編輯推薦
寰宇前瞻|四中全會帶來的思考:新質生產力引領「十五五」開啟現代化新篇章
梁毓偉|把握「十五五」規劃契機 助力國家開創新局
來論|力破謠言護航選舉 選好議會固治促興
馮煒光|四中全會對香港的啟示
劉暢|解讀四中全會與香港發展藍圖
解局|內外齊發力 香港「十五五」時期將迎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