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藍籌股,是買valuation,不是買growth。圖:AFP
![]() |
酒色財氣|高達 |
高達的投資組合,都有一部份是放在香港的藍籌股。無他,始終生活在香港,熟悉這兒的事物,「invest in what you know」,是投資得勝的不二法門。此外,我也從事投機恆指的指數期權,既要了解恆指走勢,也就不得不進而了解藍籌股。
當然,這裡所說的了解,只是盡力而為而已。事實上,從事基本因素分析的一個死穴,就是人的知識有限,而很多上市公司的業務,涉及極專門的學問。即使是專門跟進某行業的分析員,也只是從資料上、從旁邊去觀察公司的運作、業務的發展和前景,好比一個足球評述員,是否可以稱得上足球的專家?或者比一個不懂足球的門外漢,更準確地預測比賽的勝負?是誰也說不上的事。
不過,在挑選藍籌股的時候,我仍然認為基本因素分析勝過技術分析,因為能躋身成份股的股票,畢竟通過了較為嚴格的考驗,其公司的營運情況,與股價會有較大的關係。相反在炒細價股的時候,這個原則就不適用了。
在2017年,香港的藍籌股中,我較為看好本地地產股和內銀的版塊。事實上我在過去數年都有類似的看法。首先,藍籌是相對穩陣的股票,所求的是和宏觀經濟同步的增長/獲利,而不是希望有爆炸性的增長。誰不想在IPO的時候就買到騰訊(700)?但找出這樣的一隻股票,可能是一生人也不會遇上的事,而即使能發掘到,當中付出的時間心血代價,也很可觀,而且當初要冒的風險也不小。而在港股中,本地地產股和內銀,其估值仍相對便宜,在今日波譎雲詭的市況中,作為股票組合中的基石,風險較為可控。這是買valuation,不是買growth。
其次是本地地產市場和各大內銀,基本上就是香港和中國的經濟命脈之所在。香港過去數次的經濟周期已可以看到,樓市暢旺則經濟繁榮,樓市低迷則無人可獨善其身。那些寄望樓價插水而買樓上車的朋友,一定是十分年輕或者十分善忘。等到樓價大跌三四成,恐怕閣下的飯碗已受威脅,市面哀鴻遍野,到時給你膽也不敢去買樓呢!所以,我認為買港股不一定是押注在香港的命運上面,買本地地產股就肯定是了。而內銀亦是同樣道理,A股能倒,房價能倒,而內銀絕不能倒。
那為什麼不倒過來買內房和本地銀行股呢?藍籌內有2隻內房,中海外(688)和潤地(1109)。坦白說如果是十年後,我認為內房必將取代本地地產商的地位,但一時三刻還耐何不了盤據香港五十年的本地薑,所以暫時仍是本地薑佔先一些,反正那2隻內房最近都已經升爆廠,錯過就算了。而本地銀行股,除了中銀香港(2388)稍好,匯豐(0005)和恆生(0011)已是師老無功,東亞銀行(0023)基本因素差,最重要的是和內銀相比,沒有背後強大的政府力量支援。以安全系數來說,還是內銀遠勝。
說了那麼久,我高達可不是拿「語言偽術」來忽悠人的,以下是我認為在2017年尾,股價會比現在高的藍籌股:
長和(0001)
恆基(0012)
新地(0016)
新世界(0017)
太古A(0019)
信置(0083)
恆隆(0101)
招商局(144)
中信股份(0267)
中石化(0386)
中聯通(0762)
領展(0823)
潤電(0836)
建行(0939)
長地(1113)
工行(1398)
交銀(3328)
中行(3988)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作者簡介:
波馬照我茶煙飯,一隻靚股養全家;平生愛讀遊俠傳,到死盡識綺蘿香。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oda.hk/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應被視為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編輯 | Alan Yu
編輯推薦
渾水專欄丨為什麼多了中小企去美國上市?
十一少丨電影戲院同步過冬 嘉禾何以失守?
徐風專欄丨酒店商廈住宅同搶留學生
工商舖HighTea丨街知巷聞:香葉道(有片)
耀才專論丨旅遊旺季將至 攜程盡顯優勢
湯文亮專欄丨Full Paid買樓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