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香港話劇團舉辦了名為「劇場與文學」的戲劇研討會,邀請多位著名戲劇、文學界人士,包括著名作家陳冠中、臺灣導演鴻鴻等主講嘉賓。他們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與觀眾探討劇場與文學之間的千絲萬縷關係。
本次研討會基於香港話劇團最新劇碼《感冒志》。該劇取材自香港青年小說家韓麗珠的同名小說,由潘璧雲編劇、李鎮洲執導。研討會聚焦的議題也從「香港舞臺的文學改編」發散開來。
回溯個體經驗,梳理華語「劇場」小史
陳冠中被認為是香港「城市生活文化評論」的先行者,他于1976年創辦香港《號外》雜誌,並獲得2013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稱號。10月31日的演講中,陳冠中從自身的劇場經歷出發,與觀眾一同回顧了「劇場與文學」的歷史,並構想未來。
陳冠中說:「劇場人本應互相取暖,但不一定抱團,更不必步伐一致。只有開放選擇的並行不悖,加上自動自覺的類型交雜,才能讓劇場人有更多的選項。」
陳冠中生於上海,長於香港,從小就接觸到多樣的表演方式。但他坦言,眾多的表演方式就像是平行存在的時空和世界,他只是被動地接受,並沒有主動地走進去,直到在大學第一次觀看布萊希特的《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當時我對話劇沒有預期,舞檯燈一亮,由林愛惠飾演的沙膽大娘在‘戰場’上拖著破木頭車,那種又髒又狠的底層大媽造型出現在我眼前,成為了我一生中最深刻的兩次劇場記憶之一。」
陳冠中認為,自從華語有了「劇場」這個說法以後,一些不同的戲劇表演世界就可以「同場而語」了。因為劇場不僅僅是「話劇」,它也可以是戲曲、歌劇、默劇、舞蹈、音樂劇、表演、後設劇、肢體劇等各種類型的總稱。
而除了關注本土劇場的發展以外,陳冠中對於離散海外的華裔劇場創作也有所研究。據陳冠中介紹,由黎錦揚同名英語小說改編的音樂劇《花鼓歌》,是美華主題進入主流劇場的一塊里程碑。
70年代粵語崛起,香港開始文化生產
「在七十年代,香港經歷了一個快速而重要的文化轉變,就是粵語文化的重新崛起。」陳冠中回憶,粵語文化雖然一直都是香港的文化,但是粵語文化在1972年前有過相當低迷的時候。直至1973年,粵語電影《72家房客》橫空出世,一下子恢復了香港的粵語電影行業。粵語電影還帶動粵語歌曲一併大紅起來,林子祥、羅文、徐小鳳等演繹英文歌和國語歌的歌手紛紛回歸粵語樂壇。陳冠中說:「這種轉變後來變成了香港的特色,甚至建構了香港的身份。」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首先稱京劇為‘皮黃’的其實是上海人,京劇是經過上海的追捧之後才變成國劇的。」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商貿經濟中心,希望建立自己的文化,不願再受蘇州文化的影響。「所以在1860年前後,上海突然出現了‘京熱’,以北京的文化來抗拒蘇州的文化。上海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第一波用的就是北京過來的東西。當然,香港也是一樣,所以當時年青一代追捧外來的東西,比如說披頭士樂隊,‘代溝’也就是那個時候出現的。」陳冠中笑稱。
但是70年代粵語崛起,意味著香港從消費文化的城市,轉為生產文化的城市。「這個意義就更大了。香港用粵語生產的東西站了出來。」
資本讓世界變平,劇場反而該守住本土
陳冠中說,近四十年來,他在倫敦西區、百老匯、臺北、香港和北京都看了不少名劇。「但如果讓我說一出最叫我激動的戲,我會說《欲望城國》。」
《欲望城國》是由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在90年代中根據莎翁名劇《馬克白》改編的「新編京劇」。陳冠中說:「這出《欲望城國》的形式感、舞美和演繹固然是別開生面的,但是最特別的是吳興國、魏海敏等京劇演員的表演。他們帶著功架,唱、念、做、打全方位地表演,讓我讚歎不已。」陳冠中說,當時他就覺得:這應該是華語戲劇界既要現代又要民族的「整體劇場」修成正果的一個範例了吧!
後來陳冠中自己又參與了舞臺劇的創作,包括擔任香港話劇團製作《傾城之戀》等的編劇。他認為,如果要在香港做劇場,那麼肯定是要用粵語來演。但是這在內地朋友看來可能會成為「地方的嘗試」。陳冠中說:「香港要從生產者的角度去創造這些東西,可能會把我們小時候聽到的南音、龍舟曲放進來,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方向。但不能說把京劇全拿過來。劇場要走向更整體的表演,每個地方要找到自己的東西。」
陳冠中說:「當年電影、音樂這些媒體建構了香港的身份,但是現在這些媒體由於資本的關係,很難保持香港的特色了。劇場是很適合本地人做本地事的地方,所以我對劇場其實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
編輯 | Winnie
編輯推薦
2025法國五月藝術節亮點揭曉 逾60精彩節目打造多元視聽盛宴
新光重生?李居明租五千尺嘉禾黃埔戲院打造文化新地標
博物館高峰論壇|意大利夫人宮:博物館應該邀請到訪者書寫自己的篇章
博物館高峰論壇|蘇索克博物館:動蕩時代中,博物館不能假裝無事發生
博物館高峰論壇2025揭幕 17國知名文博機構代表聚首探索創新策略
饒宗頤文化館熊貓節及文藝市集開幕!近百隻國寶公仔免費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