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島廣子

(編按:憤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為了掌控這種情緒,深入理解憤怒格外重要。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通過一些實例,帶領各位讀者了解憤怒產生的各種原因。本篇文章,我們將聚焦「計畫被打亂」的憤怒。)

首先讓我們從容易體會的幾種憤怒基本例子看起吧。

【例1】冰在冰箱裡,想等到放鬆時再享用的甜點被家人吃掉,覺得很不爽。

【例2】打破自己心愛的花瓶,覺得很煩。

【例3】穿上新鞋子結果磨破腳,感覺很嘔。

【例4】無法把衣服全部塞進衣櫥裡很氣。

【例5】留下盤裡最後一口想要慢慢品嚐,沒想到被家庭式餐廳的服務生收走而感到火大。

【例6】正忙得不可開交又接到上司分派的任務,差點要發飆。

各位應該可以看出,這些例子全是自己的「計畫被打亂」的狀況吧?根源是來自「本來應該要○○」 、 「本來應該會○○」這樣的心情。例6也是,如果看作是上司分派下來的工作破壞了「在工作滿檔的情況下,本來用自己的方式勉強還能應付」的狀態,就符合「計畫亂了套」的情況。

$!title_without_url!$

圖:Pixabay

心裡有氣是因為計畫被打亂

為什麼計畫紊亂引起的恐慌會讓人感到「憤怒」呢?

看來還是因為「受到損害」的緣故。這種情況的「受害」指的就是「計畫被打亂」的事實。當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受害,會直覺式地感覺自己「被擺了一道!」而想要趕走那威脅。我們生物具備「打或跑(fight or flight)」這樣的反應系統,一感覺自己「會受害」 、 「被欺侮了」,就會全神貫注在逃跑,若是不能逃跑的話就起身戰鬥、擊退敵人。「計畫突然被打亂」的情況正是無可逃避的現實,所以才會反射性地進入「戰鬥狀態」。

當然,若能仔細思索就會明白那不是受害,也不是必須驅逐的敵人,可是這類直覺式反應就是用於應付猛然認出「威脅」的時刻。因為是直覺式的反應,其憤怒的內容多半相當支離破碎,或渾沌不明。肯定不是那種可以在法庭上講得頭頭是道的內容。比方說例5的店員,要說他真的做錯了嗎?恐怕也未必。未事先經過同意就撤掉餐盤也許不對,但考量到家庭式餐廳這樣的環境,大概也不會是可以要求損害賠償的例子吧。

$!title_without_url!$

圖:Pixabay

憤怒會一直持續到自己認為「算了,順其自然吧」為止

這樣看下來便不難理解「找碴」這種現象了。比方說,感覺不可能如期完成工作時,本來是自己必須負的責任卻怪別人「因為你的資料不完整」或「因為你沒有早點交出報告」等,這就是「找碴」,大概是因為「無法遵守期限」的結果對本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現實吧。

通常,我們在反射性的怒氣過去後就會漸漸冷靜下來,一旦覺得「算了,順其自然吧」,怒火也會平息;而沒辦法這麼想的人,憤怒就會一直延續,並緊緊依附著「找碴」這樣的行為。因此,不論「找碴」的人的態度多麼傲慢,它其實隱含「你想想辦法好嗎!」這樣的求救訊號。所以當我們遇到別人「找碴」,一旦動怒會使得情況變得更糟,因為在對方看來,現實會變得更加難以接受。這樣想就會比較容易理解。

$!title_without_url!$

圖:Pixabay

總而言之,當自己被突如其來的憤怒困住時,試著這樣想吧:「只是自己的計畫被打亂,不知如何是好罷了。」滿有意思的是,這樣的想法應該能適用於任何的狀況。只要保有這樣的觀點,就會比較容易放下「突如其來的憤怒」。

_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解放90%的心裡痛覺——擺脫憤怒系人格的情緒管理》

$!title_without_url!$

《解放90%的心裡痛覺——擺脫憤怒系人格的情緒管理》

作者:水島廣子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版時間:2019年11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責編:Zero Cheung

編輯 | 婉忱

編輯推薦

QS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榜出爐 香港升至全球17位重返20強

DSE放榜︱蔡若蓮喜見狀元數目創歷屆新高 勉勵應屆考生未來都是一片廣闊天地

關稅影響丨美上月通脹率升至2.7% 特朗普再促聯儲局立即減息

DSE放榜︱終極狀元王海博擬留港讀醫服務社會 學習貼士:設定「工作量限制」

金局管再接148億港元沽盤 銀行結餘明跛千億關口

關稅戰|特朗普:美國對印尼徵收19%關稅 印尼對美國免稅

DSE放榜|誕16位狀元歷屆最多 8科5**「終極狀元」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