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靈鳳  圖:香港商務印書館提供

一九五七年七月二十二日,這是與港府市政局約定正式發掘蕭紅墓的日子。在這天清早,我依照約定的時間到了市政局,陳君葆先生已經比我先到了,我們立刻會同市政局指派協助進行這件工作的秘書華布登先生一同出發。我們這樣早就去,這原是他們的一番好意,因為現在已是游泳季節,淺水灣海邊的遊人很多,蕭紅墓遭破壞的消息在報上發表後,早已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華布登先生主張一早就去開工,以便減少好奇人士的圍觀,因為淺水灣在上午游人是比較少一點的,這一番好意我和陳先生當然是贊同的。

到了淺水灣以後,我才發現現場佈置隆重的情形更出於我的意料,因為在墓址那一個大圓圈的周圍,早已用帆布搭了篷帳密密的圍起來。我們揭開帆布鑽進去以後,比我們更先到的市政局派來的五個工作人員,早已備齊了工具坐在那裏,等候我們來指示開工了。

自從本月初頭,蕭紅墓所在地的這一帶地段承租人香港大酒店,決意要將這一帶地面加以整理另作其他用途後,蕭紅墓的安全問題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憂慮。本來,遠在今年春初,陳凡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蕭紅墓的報導後,我又在這裏的中英學會作了一次演講,報告我在一九四二年秋天同戴望舒先生,由於一位日本友人的協助,進入當時還是禁區的淺水灣海濱,第一次見到蕭紅墓的經過,將當時的情形和現在被糟蹋的狀況,借了圖片作了一個強烈的對照,呼籲大家對這事加以注意,籌劃一個妥善的保存辦法。

這呼籲總算不曾落空,因為代表中英學會主持這個演講會的馬鑑先生和陳君葆先生,當場就接納了大家一致的要求,說一定要設法使中英學會負起這個責任。後來中英學會正式通過了這提議,寫信給端木蕻良先生,徵求他對於如何保存蕭紅墓的意見。後來因為沒有接上頭,於是這個問題又暫時被擱置起來了。

$!title_without_url!$

1938年,蕭紅在西安。

這直到本月初,由於那一塊土地的所有人決意要在那裏興建一座兒童游泳池,蕭紅墓首當其衝,墓上在數年前由別人鋪上去作地基的混凝土地面也被掘開了,形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非立即想辦法不可的地步,已經無法再等待端木的回信了,只好由中英學會採取緊急行動。

在這方面,香港英國文化委員會的譚寶蓮女士的熱心是可感激的,她首先奔走於市政局和蕭紅墓地產權所有人之間,獲得暫時停工等候善後辦法的決定。但是這時還有甚麼其他辦法可想呢?保存既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先由他們自己來開掘,將她的骸骨或骨灰起出來,暫時保存起來再說。但是依據這裏的法例,遷移墓葬一定要申請執照的,而申請人又一定要是親屬,可是端木在急切之間自然無法來港,而當前的情勢又不能再等待了,於是大家商量,只好由我以「友好」的資格,向市政局申請一張遷葬蕭紅墓的執照。這樣奔走了十多天,終於被批准,正在這時,端木及廣州作協來了信,除了表示關懷這件事外,還希望蕭紅的骸骨或骨灰如有發現,立即送回廣州。接着,就在七月二十二日的這天早上來進行正式開掘工作。

由於早幾天的建築工程,墓地上面的那一塊圓形混凝土(這是這幾年墓址被利用作出租泳衣棚架的地基,並不是蕭紅墓的原有物),已經被掘破了一半。大家根據我在一九四二年攝得的那張照片,研究了一下,決定從正中心先掘下去,掘至若干深度,再向前後左右掘一個十字形的深坑,若是還沒有發現,便再沿着十字邊緣掘一個圓圈,這樣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title_without_url!$

蕭紅墓上加建作出租泳衣棚架,攝於1957年2月。

我們這麼決定,是因為對於當年下葬的情形沒有確實可靠的材料作依據,又因為墓地接近沙灘,已經十五年了,也許地下的變化很大,所以事先不得不擬定這樣周密的搜索計劃。我當時甚至同陳君葆先生悄悄的商定,若是發掘結果真的一無所獲,我們至少也該將墓地的泥土保存一點以作紀念。

那幾個工作人員,他們都是整理墓地的熟手,因此開始工作以後,先清除了浮面上的石塊,掘至相當深度以後,他們根據土質已經能鑑別哪些是未經人掘動過的原土,哪些是填土。他們避免觸動原土,盡量向較鬆的填土掘下去。這樣從上午十時工作到下午一時,已經挖成了一條五尺多深的豎坑,除了發現一個白蟻窠以外,甚麼也沒有發現。大家心裏都在暗暗的焦急。華布登先生甚至說,看來這件一個上午可以結束的工作,只怕要繼續至一星期之久了。

幾個泥工已經從我們的談話裏,知道要發掘的是一位中國女作家的遺骸,他們工作得熱忱而且細心,並且討論在那兵荒馬亂年代,葬事可能的簡陋情形。他們不顧上面那塊剩餘的半圓形水泥塊崩潰的危險,在五尺多深的坑中,向裏挖了一個個洞,一直向海濱相反的方向朝裏挖去。可是直到午餐休息時為止,這場工作還是一無所獲。

$!title_without_url!$

蕭紅墓,攝於1942年11月,墓上木牌為端木蕻良所題。

蕭紅墓地上有一棵大影樹,香港今年夏季天氣雖然特別熱,但是有了這棵影樹高疏的綠蔭覆蓋,我們並不覺得怎樣熱。餐後會同陳君葆先生坐在帆布帳外休息,等候到市內去午餐的工人回來開工。無意中同一個管理海灘泳場的辦事人閒談,他不知從哪裏聽來的消息,說這座墓地裏的骨殖,早已在幾年前由一個外國教士挖走了。這是一個我們從未聽到過的消息。雖然我們從未聽到說起過蕭紅是教徒,但在當時工作一個上午尚無所獲的焦急心情下,這「謠言」自不免在我們心上又增加了一層暗影。華布登先生和幾個工人又回來了,我們不敢將這「離奇」的消息告訴他們,以免影響他們的工作情緒。

下午繼續發掘,這時已經是二時半了。因為向裏一直掘過去並無所獲,便換個方向,朝外向海灘方面來掘,掘了不久發現又是原土,只好停止。這時向前向後和向左都試過了,並無收穫,只有向右再試一試了。

這時右首地面上已經堆積了相當高的從坑中掘出來的石塊泥土,工人便向右首坑邊距離地面約二三尺深的土中掘過去,哪知第一鋤才掘下去,就聽到卜的一聲,鋤尖似是碰到了甚麼陶器的響聲。他立時拋下了工具用手來挖開泥土。這時我們也一起圍了過來,泥土被撥開以後,就出現了一具直徑約七八英吋的圓形黑釉瓦罐,蓋子的一部分已經被適才的那一鋤打碎了。我們趕緊將瓦罐捧到空曠的地方,由一位熟悉墓地的工作人員先取出蓋子的碎片,又剔除了墜下的泥土,再將骨灰一部分取出來加以清理。我見到其中有一小塊像是未燒化的牙牀骨,又有一小片像是布灰。然後再小心的放回去,並將蓋子的碎片拼湊完整。

這時正是下午三時正,我們終於找到了蕭紅的骨灰。根據從前所攝的照片看來,那地點正是當年那塊「蕭紅之墓」的木牌豎立的地點。

一九五七年八月三日

$!title_without_url!$

1942年,葉靈鳳(左)、日本《讀賣新聞》駐港記者平澤(中)、戴望舒(右)攝於淺水灣蕭紅墓前。(照片由謝榮滾先生提供)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文學散步》

$!title_without_url!$

《香港文學散步(第三次修訂本)》

編著者:小思

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責編:Nico Liu

編輯 | 張艷玲

編輯推薦

颱風樺加沙|廣西進入颱風四級應急響應狀態 部分列車明起停運

​颱風樺加沙|廣東升級Ⅰ級應急響應 海洋預報台發布風暴潮及海浪紅色警報

颱風樺加沙|金鐘站中午後下班人潮湧現 巿民大讚天文台安排

颱風樺加沙|八號風球生效 天文台評估晚上11時至凌晨3時需否改發更高信號

颱風樺加沙|機管局:機場至少382班機取消 43班機延誤

律政司正式入稟高院 申請將正生會清盤

有片‧颱風樺加沙|杏花邨海水倒灌現「噴泉」 三米高浪湧上海濱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