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舉行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代表大會。圖為參加大會的機關幹部。(新聞攝影局劉慶瑞攝)
衣衫是個人的回憶,更是時代的風貌。在曾經藍、灰、黑一統天下的年代,穿件花布衣裳就是時尚了。直到改革開放的春風,把街頭吹得五彩斑斕……
今年流行穿甚麼?你趕過時髦嗎?
裙子長了又短,短了又長;褲子寬了又窄,窄了又寬:潮流一直在變,不變的是愛美的心。
在長達幾十年裏,藍、灰、黑是中國服飾的主流顏色,女孩子穿件花布衣裳就是時尚了。
服裝款式更是千人一面。再愛美的姑娘,也只敢在細節上小小地花些心思,多掐一點腰身,多繫一條紗巾,就夠興奮好一陣子了。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哈爾濱亞麻紡織廠的女工穿上女經理吳桂蘭(右一)帶來的十多種樣式的「布拉吉」。(新華社記者胡偉攝)
1951年3月5日,參加北京市婦女先進生產者座談會的先進女工在簽名簿上簽名,她們穿着相同的大衣和外套。(新聞攝影局鄭小箴攝)
那個年代的時尚心理就是,想和別人不同,但又怕和別人太不同。
「布拉吉」是五六十年代的經典款式,就是俄語「連衣裙」的意思,是從蘇聯電影裏學來的樣子。「布拉吉」合體的腰身、飛揚的裙襬,點亮了一個時代。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塊布料拆拆改改,曾是媽媽的上衣、姐姐的小褂、弟弟的書包、妹妹的套袖,最後成為爸爸褲子上的一塊補丁。
1957年3月,天津市縫紉供銷社的職工研究出用舊大褂改製「布拉吉」連衣裙,牆上掛着的「布拉吉」就是用舊大褂改製的。(新華社記者梁一丁攝)
尚不算富裕的中國人,還發明了一些「臭美」的小訣竅。
當時流行「假領子」,其實就是小半截襯衣。如果買不起高檔襯衣,這個穿在外衣裏面能以假亂真。七十年代,是上海人引領了「假領子」熱潮。零布料不需要布票,人們就到商場裏買零料,回來自己做,一做就做好幾個,每天換一個。不明就裏的人說:哎,你們上海人怎麼每天都換一件襯衫?
不過,天再熱,穿「假領子」的人也不能脫外衣,否則就露餡啦!
1953年8月23日,消費者在天津百貨公司和平路門市部選購花布製成的襯衫。(新華社稿)
1955年3月,身着相似服裝的山東省莒縣愛國農業生產合作社女社員在選棉花種。(新華社記者陳之平攝)
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日子好了,人們漸漸有了趕時髦的心情和能力。國外各種新奇款式陸續傳入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樂於通過誇張的服飾展示個性。
穿條褲子也會被圍追堵截?這不是玩笑,而是真實發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1980年4月26日,在報紙刊載了一篇題為《不能眼看這些青年墮落下去》的文章,痛批穿喇叭褲、戴蛤蟆鏡的時髦青年。
有的地方甚至組織「糾察隊」,把守交通要道,見到穿着喇叭褲的,上去就剪。
還有牛仔褲、健美褲、高墊肩、超短裙……這些款式最初亮相時,都曾被認為是「奇裝異服」,引起很大爭議。
1956年4月25日,天津市婦女兒童用品商店開張,顧客在參觀新式時裝。(新華社記者張映華攝)
1961年4月,河南省偃師縣翟鎮人民公社寇圪壋大隊第一小隊,被社員稱為「九朵紅花」的九姐妹。(新華社記者唐茂林攝)
1964年3月8日,北京市舉行「三八」盃女子長跑接力比賽。四百三十二名女性體育愛好者參加了比賽。(新華社記者黃景達攝)
但有趣的是,反時髦的聲音越大,時髦的身影越多。
1991年,新華社記者張小龍在大連商業街上抓拍了一幅照片,畫面中女孩的回眸一笑和超短裙都令人印象深刻。張小龍認為,沒有誰,能比女孩更能呈現出改革開放後,中國女性衝破保守、擁抱時尚的勇氣和決心了。
褲腳的大小與道德的好壞無關,這個道理人們很快就想通了。開放帶來多元,而多元帶來了包容,隨着服裝的變化,中國的面貌也越來越開放自信。
現在,世界各地的時尚裝扮,幾乎「零時差」出現在中國,出現在我們身邊。
潮流循環往復,幾十年前風靡世界的裝扮,也許又成了今天的爆款,只有對美的嚮往從不過時、永不疲倦。
1991年8月,大連街頭一位身着超短裙的時髦女青年。裙子長了又短,短了又長,褲子寬了又窄,窄了又寬,潮流一直在變,不變的是愛美的心。(新華社記者張小龍攝)
(以上內容由三聯書店提供)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國家相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家國記憶》(典藏版)
責編:Nico Liu
編輯 | 張艷玲
編輯推薦
薦書|敲一敲紓壓鎮靜 頌缽音療益處多
薦書|在村落與墟鎮之間,尋找香港歷史另一面身影
飲食漫談|倒點初湯來塭!潮菜靈魂「魚露」的魅力
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書展全港多間書店舉行 近200種圖書文創優惠價發售
活動預告|陳沖攜新著《貓魚》訪港 分享生命故事創作點滴
文化漫談|袁世凱的狂妄傲慢,如何引發清廷對朝鮮政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