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可.雷明、喬治.狄金森 圖:Unsplash
過去,大部分人對死亡學領域做出的假設之一是真正的「專家」並不存在於我們中間──他們都死了。隨著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的《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的出版,許多人開始向這種假設提出挑戰。一些人有過瀕死經歷或曾被醫學權威診斷為臨床死亡,這些倖存者告訴我們:他們知道死是什麼感覺,他們的經驗證明可以支持對來生的理性信念。
如何定義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NDE)是一個人瀕臨死亡(比如昏迷中的人或曾經歷心臟病發作的人)時的體驗,人處於無意識的狀態,卻感覺好像「有什麼事發生了」。穆迪的新著作在全美國引起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對瀕死體驗感興趣。
書中納入了有瀕死體驗的人或者被診斷為臨床死亡的倖存者的描述。穆迪對一百五十多位有瀕死體驗的人進行採訪後形成了一個理想的模型。穆迪和其他科學家都發現,大部分「死後重生」的描述存在共同之處。儘管沒有任何兩種瀕死體驗是一模一樣的,大部分瀕死體驗都有以下九個特徵:
1-感到自己正在死亡。起初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感知的經歷就是瀕臨死亡的狀態。他們發現漂浮在自己身體上方並且感到疑惑。他們會想:「我怎麼會在上面看著我自己?」
2-平靜和無痛。疾病或者意外事故常常伴隨著劇烈的疼痛,但在瀕死體驗中這種痛會突然消失。根據心理學教授肯尼斯‧林格(Kenneth Ring)的研究,百分之六十有過瀕死體驗的人說他們的感覺是平靜和無痛。
3-靈魂出竅。人們感覺到自己升了起來,從上往下俯視自己的身體。大部分人說他們不僅有意識,好像還有某種形式的肉體。林格說百分之三十七的調查對象都有靈魂出竅的經歷。
4-隧道。在靈魂出竅後會進入一條隧道。許多人被拉入黑暗後會進入一扇大門或一條隧道。有些人在進入隧道後聽到了「嗖嗖」聲、電動震動的聲音或「嗡嗡」聲。儘管大家的描述各有不同,但都說隧道盡頭泛著白光。百分之二十三的受訪者說進入了黑暗之中,而其他人將其描述為進入了隧道。
5-散發光芒的人。在經過隧道後,人們通常會遇到散發著可以穿透一切光芒的人,讓人感覺到充滿愛。有個人說:「描述為『光』或者『愛』都是同一個意思。」他們可能會遇到逝去的好友或者親人,儘管他們渾身散發著光芒讓人難以辨認。在林格的調查中,百分之十六的人看到了光芒。
6-靈光。在遇到散發光芒的人之後,他們會遇到沐浴靈光的神。有人看到了上帝或阿拉,有人看到了其他聖潔的存在。大部分人想永遠伴隨在神靈身邊。
7-人生回顧。神靈會帶領人們以第三者觀點的方式回顧一生,像看電影一樣。和看電影不同的是,人們不僅看到每一個行為,也看到了行為產生的後果。神靈幫助人們將一生發生的事進行全景式回顧。
8-升天。一些人還經歷了「漂浮」的過程,他們感覺自己很快升入了天堂,像人造衛星和航空飛行員那樣觀察宇宙。
9-不願回來。很多人說超自然的環境讓他們感到愉快,因此不願回來。有些人甦醒後甚至埋怨醫師。
瀕死像夢一般游離
科學家對實驗性心臟驟停的老鼠進行持續腦電圖拍攝,研究其中功率密度、連貫性、定向連接、交叉頻率耦合的變化。研究發現,在心臟驟停和之前等電位腦電圖結束後的第一個三十秒內,同步伽馬振盪達到短暫的高峰。心臟驟停時的伽馬振盪在全球都是一致的。
另外,震動頻帶表明θ波和α波的前後軸定向連接和嚴格相位耦合都顯著增加。瀕死過程中的高頻度神經生理活動超出了清醒狀態的水準。他們總結說,哺乳類動物的大腦在瀕死過程中產生的神經關聯可以有意識地處理資訊,雖然結果是自相矛盾的。
二○一二年普拉納布‧巴塔查裡亞(Pranab Bhattacharya)研究發現不同文化中都有瀕死體驗:
瀕死體驗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包括印度教文化。瀕死體驗的具體內容取決於經歷者的性別、年齡、專業、宗教、精神信仰以及對死神、鬼魂、地獄和天堂的信仰。在受訪的人群中,成年人產生瀕死體驗的頻率是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四十八,兒童約為百分之八十五。因為這些經歷像夢一般游離,而且人們在大腦顳葉皮質的作用下容易忘記自己的瀕死體驗,不然有過這樣體驗的人可能達到百分之百。
有一些經歷和瀕死體驗很像,比如回顧在地球上度過的一生;靈魂出竅的過程中可以從多個角度看見自己的肉體和周圍的環境,通常是俯視;感覺身體正通過黑暗的隧道;看到了比太陽還要光芒萬丈的聖潔的靈魂。看到上帝並與之交流、看到異域、見到逝去的親人、看到自己的未來本質上都是相似的。很多人也有過恐怖的經歷。靈魂出竅的過程分別通過外部的環境、情況、人物等等得到了「證實」。即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在經歷瀕死體驗之後對死亡的恐懼大大減輕,很多人由此開始相信「來世」和轉世。
有些瀕死體驗可能是藥物導致的,比如致幻藥物和氯胺酮之類的麻醉藥,電動刺激右側顳葉或大腦邊緣系統也可以產生類似的效果。也有人提出,大腦自身產生的迷幻(和內啡肽)也在瀕死體驗形成過程中有一定作用。不過,也有一些瀕死體驗,比如很快地回顧過往經歷、獲得外部資訊、對周圍環境的清晰認識,都無法合理的解釋。願望滿足、否認死亡、與死亡抗爭或者其他大腦防禦機制都無法充分解釋這些事情。大量瀕死體驗的資料顯示都證明存在非物質的現實。
根據羅達博夫(Rodabough)和科爾(Cole)的研究,根據普遍的醫學定義,大約有兩千三百萬美國人曾經有過短暫的死亡或者瀕臨死亡的經歷,其中有八百萬人有某種瀕死體驗。這種現象很普遍,一九七八年一些研究人員和有過瀕死體驗的人共同建立了國際瀕死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IANDS)。今天,這一組織在除了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都建立了分部,在美國的三十八個州有很多分會。
該組織每季度在《生命特徵》(Vital Signs)上發布一次時事通訊,為大家發聲,贊助每年一度的北美會議,提供大量教育資源。這一組織還鼓勵有興趣的人和專業人士進行研究,每季度發布《瀕死研究雜誌》(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並為研究瀕死體驗的學者提供部分補助。
在我們理解瀕死體驗和本章其他內容的關聯時,可能會想到以下三個問題:
一、 瀕死體驗是真的嗎,這會對我們理解瀕死過程帶來什麼影響?
二、 這些瀕死體驗能否為來生的信仰提供實證支援?
三、宗教信仰如何影響瀕死體驗的內容或者臨床死亡經歷?
無法證實的體驗
我們對二○○三年至二○一三年期間八十多例關於瀕死體驗的實證科學研究進行了回顧總結,發現科學界對於以上問題也沒有統一的解釋。對於以上問題,我們不得不說,如果瀕死體驗不是真實的,至少對經歷者來說他們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
和愛情一樣,瀕死體驗非常主觀,也無法從他人那裡得到證實。史蒂文生(Stevenson)、庫克(Cook)、麥克林—賴斯(McClean-Rice)的研究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們說那些聲稱經歷瀕死體驗的人之中只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由醫療專家診斷為有嚴重的、危害生命的疾病或損傷;剩餘的人並沒有危及生命的情況。我們的結論是,很難證實一個人到底經歷過什麼。
不過,不管我們有沒有辦法證實或推翻一個人死過,我們只能在科學意義上說這個人聲稱自己有過瀕死體驗。
神經外科醫師亞歷山大‧埃本(Alexander Eben)認為,只有當一個人自己經歷瀕死體驗時才能有一個科學的解釋。人的大腦中有皮質,它的存在讓我們成為高級人類。他自己的瀕死體驗的特別之處在於大腦皮質在他昏迷的七天中沒有活動。他很確信他的內在自我在那段時間沒有問題、狀態良好。他在暢銷書《天堂際遇》(Proof of Heaven: A Neurosurgeon’s Journey into the Afterlife)中寫到,在他瀕死體驗大部分過程中,有一位年輕的女士一直陪著他。她無聲地向他傳達了三個資訊:「你永遠被愛、被珍視」,「你無需懼怕任何事物」,「你不會犯錯」。在此之後,亞歷山大醫師決心用餘生的時間研究意識並證明人類之所以為人類不只是因為有發達的大腦。
回到和愛情的類比中,我們只能從別人嘴裡聽說他或她戀愛了。那人是否真正感受到了愛我們從實證中得到證實。從個人的角度看,這並不重要,因為一個情況若是真實的,就一定會帶來真實的行為結果。
他人也無法理解
芭芭拉‧沃克(Barbara Walker)聲稱許多有瀕死體驗的人過後都會感到憂鬱,因為護理人員、家人通常不會相信真的存在瀕死體驗。有瀕死體驗的人如果告訴護理師或神經病學專家他們的經歷,會被認為是產生了幻覺。肯尼斯‧林格觀察發現,因為配偶無法理解他們的瀕死體驗,還導致了很多人的離婚。
如果我們試圖證實存在來生,我們會遇到和瀕死體驗一樣的問題。科學是怎樣界定來生的呢?
科學認為,來生是無法因為瀕死體驗而被證實或推翻的。科學的結論是基於主體間性的理論。主體間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觀傾向的獨立的觀察者,在獨立調查後認同某事是「真的」,不幸的是,體驗來生(並回到人世)的機會並不是每一個觀察者都有的。提爾曼‧羅達博夫(Tillman Rodabough)的研究給出了關於瀕死體驗的很多形而上學的、生理學的、社會生理學的解釋。因此,儘管有瀕死體驗的人認為自己的經歷是合情合理的,他們的證據卻是不科學的。科學在這個時候既不能證實也不能推翻來世的信仰。
為了回答我們上面關於宗教信仰對瀕死體驗和臨床死亡體驗影響的最後一個問題,有一些科學證據可以給予一些提示。根據雷蒙德‧穆迪和R‧R‧坎寧的說法,來生體驗大多是宗教背景、訓練、信仰作用的結果。只有羅馬天主教徒看到了聖母瑪利亞和許多天主教聖徒,而摩門教徒看到的是約瑟夫•史密斯。
像夢一樣,現世經歷和來世經歷之間存在一定連續性。比如,人們在來世見到的人穿的衣服和其文化傳統和信仰相符。另外,人們在來世看到的親屬仍是當年去世時的年紀。實際上,現世和「來世」之間存在太多連續性,經歷來世體驗的人並沒有太過驚奇。凱西‧卡麥茲提出的問題回應了這些證據:這些瀕死體驗是否是出於共同的神話?澳大利亞的艾倫‧卡拉漢更近的研究顯示,瀕死體驗大多發生在宗教信仰歷來盛行的地區。
__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文:邁可.雷明、喬治.狄金森
翻譯:龐洋、周豔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點擊書封進入出版社專頁)
責編:羅茜
編輯 | 妮可
編輯推薦
文化漫談|電話都有專屬清潔工?盤點那些消失的另類電話行業服務
薦書|世界割裂而瘋狂,我們為何更加需要同理心?
文化漫談|「附庸風雅」原先是對詩文的讚譽?揭開詞義如何從褒到貶
文化漫談|南音憶往:一代瞽師杜煥演唱現場
文化漫談|大地上的詩意——讀劉亮程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
新書推介|百二年的前緣後事:透過珍貴文獻重讀葉靈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