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析說法|黃國英 基金經理 |
很多時候,當市況轉趨波動,投資者才驚覺所冒風險太大,遠超可承受的水平,但平時思考自己的風險胃納,總認為問題非常抽象。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康納曼在一次訪問中提到,較好的方法,是重構一下這個問題,改成:要損失多少(金額),才會把你推到極限,逼使你改變組合(拋售)?
康納曼建議直接使用金額來想像,而非百份比,因為情緒受前者牽動遠大於後者。損失金錢,在腦海中會直接與目標、夢想連結,例如旅行泡湯、退休延後等,會比單調的百份比更易引發投資者的反感。
據康納曼所講,多數投資者包括非常富有的人,都不願將身家的很大部分,置於風險之中。他們都希望保住大部分財富,僅以小部分來冒險。既然明知過度冒險,到時都會後悔,不如早作預備,各自在可接受的極限水平以上,預先準備止蝕等保險方案。
同時投資者也要明白,所有限制風險的方法,必然會導致錯失部分升幅、上望空間,只能接受這種等價交換。
一個更為直接的思考方法,是請投資者想像,將一筆資金分別置於兩個賬戶,一個用於保存不可損失的大部分資金,作比較安全的投資;另一個則用於配置可承受損失的資金,用於捕捉風險較大的機會。從兩者的比例,便可大約得知該投資者的風險取態。
有些投資者甚至付諸實行,連操作和結單等都是分開兩個戶口進行,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兩者的情況,作出判斷。這種方法,其實相當配合人類思考的習慣。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責編:Emma
編輯 | 洛奇
編輯推薦
徐風專欄丨騰訊防守有餘進取不足
湯文亮專欄丨業主賣樓 雙拳難敵四手
創富煒略丨減息憧憬升溫 中美股市分途展望
渾水專欄丨緬甸稀土與特朗普「商業外交」的實踐
周顯專欄丨打仗先死良家子
十一少丨銀行股恒生東亞壞賬顯著 地方智慧表現遜環球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