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_without_url!$

黃河不黃真的好?圖:中新社

【橙訊】以「水黃泥沙多」著名的黃河近年來出現水質變清的趨勢,專家說這是國家多年來治理的成果。但也有分析說,黃河泥沙長期以來已和大自然達成平衡,泥沙減少難免會破壞生態平衡。

《瞭望新聞週刊》、《中國新聞週刊》先後關注此話題。最新一期《瞭望》指出,2000年以來,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趨勢,連同基本上為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時,8成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前中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長陳先德接受大陸中國新聞週刊訪問時表示,黃河河段變清的比例目前究竟有多少還值得探討,但整體呈現泥沙銳減、水流相對變清的趨勢。

他認為,目前出現的「黃河清」局面,是中國自1946年展開「人民治黃」至今,幾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但在許多人欣喜黃河變清的同時,有專家卻表達不同看法。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認為,目前出現的黃河清現象,需從正反兩面加以辯證。

$!title_without_url!$

專家認為,黃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

專家:與人平衡也要與自然平衡

他說,黃河清總體上代表生態環境變好,是黃河治理的重要成果,但黃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

鄭曉雲分析,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時間,黃河沿途的地貌環境、植被以及動物,已經建立一套和泥沙相互適應的生態環境,已經形成一種默契,黃河泥沙減少難免破壞了這種生態平衡。

他舉例說,山東的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城市,就是屬於黃河沖積平原。黃河泥沙可擴大陸地面積,並可覆蓋鹽鹼地,發揮改良土壤和涵養河灘的作用,泥沙在一些河段還可保護河道安全。

此外,黃河鯉魚等特色物種,也都適應了黃河多泥、多沙和水渾濁的環境。黃河變清後,也自然會影響這些物種的生活習性。

他認為:「從自然的角度講,黃河泥沙能起到平衡自然生態的作用。所以說,到底將來帶來什麼正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

編輯:吳志隆 責編:孫紹豪

編輯 | TANGLUN

編輯推薦

曾國衞:立會選舉與全運會一同宣傳無違和 達「一加一大於二」效果

王毅晤馬克龍 冀法方推動歐方妥善處理中歐經貿分歧

湛江艦運城艦今明開放 九巴特設6R線往返昂船洲軍營

俄烏戰爭︱特朗普與澤連斯基通電話 討論防空武器供應問題

7.5日本地震預言 鹿兒島外島5.3級地震

一號風球今日維持 天文台料改發更高風球機會微

鴻星結業︱約50員工求助涉欠薪約800萬元 孫玉菡:經濟轉型零售飲食業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