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不黃真的好?圖:中新社
【橙訊】以「水黃泥沙多」著名的黃河近年來出現水質變清的趨勢,專家說這是國家多年來治理的成果。但也有分析說,黃河泥沙長期以來已和大自然達成平衡,泥沙減少難免會破壞生態平衡。
《瞭望新聞週刊》、《中國新聞週刊》先後關注此話題。最新一期《瞭望》指出,2000年以來,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趨勢,連同基本上為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時,8成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前中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水文局原局長陳先德接受大陸中國新聞週刊訪問時表示,黃河河段變清的比例目前究竟有多少還值得探討,但整體呈現泥沙銳減、水流相對變清的趨勢。
他認為,目前出現的「黃河清」局面,是中國自1946年展開「人民治黃」至今,幾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但在許多人欣喜黃河變清的同時,有專家卻表達不同看法。
水歷史和水文化研究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鄭曉雲認為,目前出現的黃河清現象,需從正反兩面加以辯證。
專家認為,黃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
專家:與人平衡也要與自然平衡
他說,黃河清總體上代表生態環境變好,是黃河治理的重要成果,但黃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
鄭曉雲分析,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時間,黃河沿途的地貌環境、植被以及動物,已經建立一套和泥沙相互適應的生態環境,已經形成一種默契,黃河泥沙減少難免破壞了這種生態平衡。
他舉例說,山東的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城市,就是屬於黃河沖積平原。黃河泥沙可擴大陸地面積,並可覆蓋鹽鹼地,發揮改良土壤和涵養河灘的作用,泥沙在一些河段還可保護河道安全。
此外,黃河鯉魚等特色物種,也都適應了黃河多泥、多沙和水渾濁的環境。黃河變清後,也自然會影響這些物種的生活習性。
他認為:「從自然的角度講,黃河泥沙能起到平衡自然生態的作用。所以說,到底將來帶來什麼正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
編輯:吳志隆 責編:孫紹豪
編輯 | TANGLUN
編輯推薦
醫美「速成班」亂象遭央視曝光 公安部:將嚴厲打擊相關領域違法犯罪
逃兵役追出「案外案」:王大陸被爆「起底」他人及求助黑幫 今日首次出庭
今年第3號颱風「木恩」生成 廣東出現持續高溫天氣
有片|解放軍位黃岩島領海領空戰備警巡 堅決捍衛國家主權
2元起售!民航「尿袋」上機新規下 偽造3C貼紙線上線下悄然售賣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文藝活動將啟動 多形式展覽與作品致敬抗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