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長大出來工作,給父母家用被視為指定動作。有人更認為家用多少與孝順程度掛鈎,有人認為交家用可以鍛練子女責任心,但現今年青人對家用的觀念未必與父母相同。究竟每個月交多少家用才算合理?

近日就有網民在討論區發帖,發文者指出,朋友的女兒早前被父母送去英國讀書,最近回港,找到一份工作,工資是大學畢業生的正常市價,但是她第一次發薪後,只給母親100元家用;其母認為家用過少,惟女兒卻指身邊同學全都是給數百元,有些甚至沒有給家用。發文者直指不能理解年輕一輩的心態,即使家人經濟能力比較好,但也不能只給100元家用。

話題引起大批網民熱議,有人批評只給100元,簡直是對父母的侮辱,倒不如不給家用。有網民回想自己初次出糧,將全部人工上繳父母,指現在的年輕人太自私。亦有網民指,家用多少不是最重要,平時言行也是衡量子女是否孝順的指標。

年輕人家庭觀念薄弱

新一代的年輕人給父母家用並不普遍,原因通常是指薪金不夠用、要償還政府貸款及應付基本開支,加上要進修、結婚和其他計劃,且父母像沒有實際需要。而時下年輕人普遍自我意識漸高,家庭觀念薄弱,對照顧家人的責任感不強。但即使不給家用,他們往往也未能儲蓄,反而把金錢花在消費享樂上。

父母有責任幫助子女弄清楚「給家用」的目的,或許並不一定由於父母有實際需要,或家庭財政出現困難,最重要是那份心意,感謝雙親一直的照顧和養育之恩,並培養對家庭的一份責任感,特別是一些仍與家人同住的年輕人,分擔家庭基本開支實屬理所當然,即使在外面租屋也要付房租雜費等。

長大外出工作,就不能再當「伸手黨」,至於家用多少才算合理,就要視乎實際情況,如父母是否仍有工作。而普遍父母都是把子女給的家用儲起來,他日為子女添嫁妝、為孩子置業、或必要時動用。家用金額還是其次,雙方可多作溝通,最重要是讓父母感受到那份心意。

編輯 | Amelie

編輯推薦

旅發局推線上培訓材料 助業界掌握穆斯林客群需求

中方:對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採取對等反制措施

中緬泰聯手清剿妙瓦底電詐園區 已遣返逾5400名中國籍人員

IB放榜|全港至少30名狀元英基佔一半 顏寶鈴書院首誕狀元

陳茂波:港股半年升逾4000點 ETP為大市注入活力

當局爭取月內公布網約車規管方案 司機或需要考牌 

山東艦訪港|大批市民參觀湛江艦運城艦 官兵用旗語向香港同胞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