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教育局大刀闊斧將新高中通識科變成「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並於本年九月的新學期正式登場,時間倉卒得讓一眾學校急得喘不過氣來,教材預備亦變得好似「滾水淥腳」般,加上現存許多未知的元素,少不免引來諸多的猜測。不少前線教育工作者更滿心疑慮或教學上會踩紅線,亦有人擔心學生的批判性、多元思維或思辨能力將從此消失。
不過,在負責教學的前線教師,以及後方統籌的校長眼中,這個變革又代表著甚麼?在今集,我們邀請兩位來自不同層級的代表讓各位讀者了解一下。
黃晶榕提到教育是國家的一部分,並帶有強烈主權意識。圖:橙新聞
培養學生愛個人愛家庭愛社會愛國家
談及通識科改革前,不妨先從受訪者中了解他們對教育本身意義上的理解,好像中學校長黃晶榕提到,「教育是國家的一部分,並帶有強烈主權意識」,故他認為在任何課程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求生和競爭本能」和「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從而培養學生「愛個人、愛家庭、愛社會和愛國家」。
而本身的通識科定位上,黃晶榕認為原意並無問題,而且他自言亦尊重思考多元、和而不同,「不同的思維是不要緊,任何一個社會或國家皆由眾多人民及各行各業組成,社會當然需要不同思維的專才去組成。」然而,「最重要是大家都有共同的底線及紅線,遵守國安法、憲法或基本法。」基於這點,黃晶榕稱這科「有點走偏」,故難以發揮他所提及教育本意。
身為前線老師的穆家駿對於是次改革亦言,過去的通識科過分強調「正反立論」和「批判」,甚至將一些不應用作批判的事物及價值觀,「譬如,與生俱來的國民身份一樣,這些正確價值觀是需要用灌輸方式去教導。」他更形容,是次的改革可謂「正本清源」。
穆家駿指出,有關國民教育的知識一直講得太少,甚至講出來也被人認為是「洪水猛獸」。
正本清源後 老師「引路」有責
何謂「引路」?其實就是「引導學生走正路」。黃晶榕在整個訪問中,時常強調這個概念,他更反問,倘學校不正確引導學生,那該責任又落在何人手中?
「所以,無論你用甚麼正反比較的思考,最重要是老師在之後如何引導學生去判別是非黑白,老師在這一關上有一個必然的責任,引導學生辨別並,熱愛自己的國家,這是一個必然要做的事。」黃晶榕說。
黃晶榕預期「公民科」推行後,港青將對自己的國家、國情都會有比較全面和正確的理解。圖:橙新聞
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從認識到產生感情
在「公民科」裡面,最令人注目的一環就是建立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誠然,知易行難,而且「認同」可謂非常主觀的詞性;不過,穆家駿則指出,任何事情的第一步就是從互相認識,然後再產生共鳴感,再而有認同感;故他強調當中最重要的一環:「認識」,正正可在未來的「公民科」中發揮。
「我們要了解這一段歷史,才可慢慢選擇自己是認同,還是批判吧……畢竟,回歸以來,國民教育講得太少,甚至講出來也被人認為是『洪水猛獸』,這次的改革可讓學生正式學習吧。」穆家駿說。
穆家駿稱,改革後的評分準則相信會減少學生的考試壓力。圖:橙新聞
改革後助認識國家不同面貌
也許,很多人會有種錯覺,認為改革後的通識科會令考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然而,穆家駿卻稱,改革後的評準僅有「合格」與「不合格」,相信會減少學生的考試壓力。
另外,他又認為「公民科」新增到內地考察的一環意義深遠,此舉讓學生必然有機會到內地考察,事關,以往的交流團或考察多是自願報名參與,或視乎某些團體舉辦時才參加的機會,「雖然,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由於我們依然有關口阻隔,故對於學生來說,到內地考察好像去另一個世界。」
「單純從媒體報道,未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國家,而考察讓他們看到國家高速發展的一面,亦可看到落後山區的現況,或怎樣與當地人建立聯繫,更加貼地認識不同社會發展的面貌。」穆家駿道。
「公民科」可了解更多國家發展的方向。
無法預視「公民科」下的未來社會
說到底,數個月後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另一時代的興起,舊有通識科將黯然落幕,並由「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登上教育舞台。黃晶榕就覺得,數年後的港青將對自己的國家、國情都會有比較全面和正確的理解,甚至認為「在若干年後……會自覺地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
穆家駿則形容,學生在「公民科」的大框架下學習有關基礎教育,了解更多國家發展的方向,再結合自身的事業發展或未來路向時,「一定比只放眼在香港的機會,兩者是相得益彰的。」
到底「公民科」正式推行之後,未來的社會到底發展成怎樣的面貌?港青的歸心程度會大幅增加,還是原地踏步,我們不應一面倒預視當中的結果,亦很難預計未來的路向。然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有關國家的認識就會變得如呼吸、吃飯般自然,隨時可聽。
編輯:Chris Tang
拍攝、剪輯:Lok
責編 | 李永康
編輯 | Abel
編輯推薦
【通識科改革系列二】增家國觀念亦可批判性思考 掌舵人劉智鵬:勿凡事只看正反
【通識科改革系列一】獨立成科推行10年 通了什麼,識了什麼?
【通識科改革系列一】通識科高低起伏30年 兩度改革回到原點?
2028年起新車可用攝影鏡頭 代替傳統反射鏡
復活節丨兩日逾75萬港人淨出境 每十個有一人外遊
湯修齊:推「控煙十招」追落後 不認為影響旅客訪港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