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編按:在上一篇文章中,司徒玉蓮回憶了她童年裡石硤尾的那場大火,今天,她將繼續講述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她是如何開展學業和步入婚姻生活的。)
從卜卜齋到學校──永遠的六十一分
六十年代初,我十多歲時,常看到欽州街上不識字的媽姐在找人代筆寫信,心想:「那不是會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而且有誰能確保那些內容完全正確?」於是我便有着一定要讀書的想法。
我讀小學,轉校很多次。天主教學校、佛教學校都讀過,甚麼宗教學校都讀過,也唸過徙置區的天台小學。為甚麼?因為每間學校只讀了三個月,就因為無法繳交學費,被迫轉到另一間學校上學。最後,因為母親認為弟弟妹妹都該讀書了,便請了一個「卜卜齋」(私塾)老師,一個月只需十元八塊,負責教所有子女讀書識字,這又是母親的慳錢之道。
記得大哥比較頑皮,他自己不讀書也要令到其他人不能學習,每天都捉弄老師。我記得他有一招,常常把薑蓉抹在椅子上,老師一坐下,褲子都骯髒了,十分狼狽。因為大哥的惡作劇,我們換了多個老師,最後臭名遠播,弄得沒有老師願意來上課。
後來家庭老師也負擔不了,最後卻給我考入了學費非常便宜、調景嶺的慕德中學唸初中。為何我習慣每隻字寫那麼大,就因為那時正值反叛期,又時常被老師罰抄,每次罰抄三張紙,如果字寫大一點,也就能抄少一點。至於我的學業成績,永遠沒有不及格,但亦沒有六十二分,只有六十一分,剛剛好及格。那時的老師說:「司徒玉蓮,妳看看自己的答案,有哪句是按書本內容寫的?」我沒有把書本的內容一字一句背默出來,但寫的卻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即使拿不到高分數,但也不會不及格,老師總是給我比合格分數高一點點,又不至於被趕出校。現在的人都說我當時是天才了。不過,可惜的是,當年的成績表不知丟到哪裏去。
我讀到中三畢業就沒有再讀下去。為甚麼?因為,我要結婚了。
1957年的慕德中學
鬼馬相親與兩段婚姻
小時候我很討厭「司徒玉蓮」這四個字的,覺得囉嗦,於是便叫自己做「司徒清」,因此自小開始,大家都「阿清」、「阿清」地叫我。至於為甚麼叫「清」而不叫其他,我倒忘記了。
我在調景嶺唸書,除了想識字之外,當時還有一個想法,把上學當作是躲避母親安排相親活動的逃生門。當時女子十多歲就想着要嫁人了,哪有現在三十歲還雲英未嫁?那時我們追求的不是自由戀愛,嫁人都有實際目的:為了生活,為了生存。
所以,我十多歲就被安排去相親了。而母親常常希望我嫁到美國,那也是對生活的考量。記得之前說的三公,他到澳洲之後就可以寄錢回來,就覺得外國的月亮特別圓。美國三藩市那時稱為「舊金山」,母親就真的以為「有金執」,如果我嫁到美國,寄一元美金回香港,她就可以花七點八元港幣,扣起不用養我的伙食柴米油鹽,是有賺得多了。
我記得,相親的對象是一個美國華僑,是一個台山人,年紀大約三十多歲,但我可只有十多歲,相差廿年啊!那時候的人,三十多歲的外貌就很成熟了,怎像現在五十歲還是花美男?那人穿西裝,戴一個粗框眼鏡,在我眼中就像一個老伯伯一樣。我不想跟「老伯伯」,又不想去美國,但母親又迫我跟他約會,怎麼辦?我唯有裝鬼靈精怪去作弄他。
他說:「阿清,搭的士好嗎?」我卻說:「我要走路。」他問:「妳想吃甚麼?」那時正餐也未吃,我卻答:「紅荳冰!」吃過紅荳冰之後,他又問「妳想吃甚麼?」我又答:「雪糕!」總之不是紅荳冰,就是雪糕,那當然相親失敗了。之後,又再跟幾個不同「形狀」的人相親,我又用相同的伎倆,最後媒人婆回來跟我母親說:「相親十次八次都不成功,妳這個女兒,太古怪了。」因為這些事,母親也有點微言,但也無可奈何。同齡的朋友都出嫁了,就只剩我。
司徒玉蓮的婚紗照
我雖然不想去美國,但我還是有為家庭去考慮的,所以,我還是在十七歲結婚,那是我的第一段婚姻,所有網上關於我的所謂資料,全都沒有記下這一段婚姻,因為我從來都沒有說過。
那時認為,如果跟這個人結婚,可以搬出石硤尾公屋,兩口子生活,自力更生,又不用去美國,幸運的話還能改善父母的生活,那不是很好嗎?於是,我跟這個人拍起拖來。剛開始交往時,我還在調景嶺讀書,平日都在學校寄宿,只有週末會回家。直到不知哪一天,他跟我求婚,我答應了,就正式在一起。婚後,我們育有子女。那時我們窮得連牛奶也買不起,我除了用人奶餵哺嬰兒外,那時就用少許米煮成潮州粥,再將潮州粥的米水混合煉奶代替牛奶,那就既有營養又有「米氣」,兒女們就是這樣撫養長大的。
後來,我跟第一任丈夫分開後,母親又重燃起希望我嫁到美國的心,於是又找了一戶人家給我,對方還邀請我去美國相親。那時跟十多歲時的心態不一樣了,再加上帶着小孩,覺得只要有人照顧,老伯伯也好,去美國也好,也沒甚麼所謂了。那時我跟母親做白牌車助手,大約二十多歲,卻在這時候遇到第二任丈夫,走出不同的人生,我們又育有子女。
《司徒玉蓮的紅塵誤·悟紅塵》
作者:司徒玉蓮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本文節選並改編自《司徒玉蓮的紅塵誤悟紅塵》,獲天地圖書授權轉載。
圖:天地圖書、慕德中學
責編 | 妮可
編輯 | Esther Wang
編輯推薦
【司徒玉蓮悟紅塵】石硤尾大火 印象依稀的童年
【霓虹黯色】屬於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被霓虹燈照亮的夜晚
【鍾南山傳】頑皮的童年時代
薦書|社會科學視角下的知識創造:AI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文化漫談|千年前的中國古代茶道「拉花」:在雪白茶沫上拉出一首詩
活動回顧|活在當下踏遍非洲 讀PINKY熱血遊記打破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