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干支是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創制的兩種表示記數次第的符號。干即天干,共十個,依次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個,依次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干支紀時,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紀時方法。干支紀時最早是用於紀日,而干支紀日首先是使用十干,而後發展為干支相配。
大約在中國夏代,已經使用十干紀日的方法。這方面,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考古資料作為確證。《尚書.益稷》記載禹回答舜的話說:「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意思是說,我娶了塗山氏的女兒,辛日結婚,中經壬日、癸日,到甲日我就離開治水去了。後來,啟生下來呱呱啼哭,我也顧不上撫愛他,心思全都用到了治理水土方面。《益稷》記載的雖是舜、禹時事,但係後人根據傳聞而寫成的追擬之作,約成文於戰國時期,文中用詞難免帶有成文時代的痕跡。何況夏禹其人本來就是一個傳說人物,將其娶妻時間肯定於十干某日,顯係後人附益之說。所以,《益稷》所記禹時已用十干紀日之事,誠難信為實錄。
大禹治水 圖:視覺中國
中國上古時代,有「天有十日」的神話傳說。《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又《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這是說,古代有十個太陽,依次輪流出沒,每個太陽當值一天,十天輪流一遍。
天上的十個太陽從何而來?《山海經.大荒南經》說,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據學者考證,帝俊即帝嚳,是商人始祖契的父親。契與堯舜同時,曾佐禹治水,封於商。關於十日傳說,還見於其他文獻記載。如《莊子.齊物論》記載舜的話說:「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又《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莊子》與《淮南子》所記「十日並出」的時間,一云舜前,一云堯時,這與《山海經》所說十日生於堯時的時間正相吻合。
《竹書紀年》也有「天有十日」的記載,而時間繫於夏代後期胤甲時期。據《太平御覽》卷四《天部》四引《汲塚書》曰:「胤甲居於河西,夫有妖孽,十日並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照無窮。」《竹書紀年》所記時間雖然比上面三書推後了許多,但仍屬夏代。由此可以推想,「天有十日」的神話傳說產生於原始社會的末期到夏代這一時期。
天上太陽的數目怎麼是十個呢?「天有十日」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上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水平。人們看到每天太陽東出西入,但是,太陽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又進入甚麼地方去了?夜間待在何處?是只有一個太陽每天東出西入呢,還是有好多個太陽而每天出來一個呢?這些問題,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圖:視覺中國
當人們對數字的認識進展到十位數的時候,這種認識與對太陽出沒的思考相結合,便產生了天有十日輪流出沒的神話傳說。人們認識了十位數,創制十干作為記數符號。天上十個太陽形狀一樣,行跡相同,人們便用十干作為表示十個太陽出沒的序數予以區別。某個太陽當值之日,就用它的序數稱呼它,於是序數也就成為十個太陽的名稱,這就是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天上的十日形成地上晝夜晦明變化的十日,用十干記天上十日也就等於記地上十日,這樣,十干也就成為記地上十日序數的符號。《左傳》魯昭公五年記載卜楚丘的話說「日之數十」,晉代杜預注「甲至癸」。「天有十日」的神話傳說與十干的結合,反映了十干起源的歷史事實,說明中國上古時期確曾採用十干紀日的方法。
據《史記.夏本紀》,夏啟死後,其子太康、中康相繼立。中康死,子相立。相死,子少康立。今人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提出,太康、中康、少康為太庚、中庚、少庚,係用十干取名。其時在夏代前期。夏代末期,夏王以十干取名的還有帝廑(《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竹書紀年》云「帝廑一名胤甲」)、孔甲、履癸(桀)。又據《史記.殷本紀》與甲骨卜辭,湯滅夏前,在生活於夏代的商王先公中,有六世用十干取名,即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從探求紀日方法的角度考察,可以推想,在夏代,當已使用十干紀日。
十干紀日,十日成為一個紀日單位,叫做旬。甲骨文「旬」是個指事字,《說文》:「旬,遍也。」「旬」字本義,就是十干紀日由甲日至癸日循環一周。
「旬」字的演變 圖:漢典
殷人雖已普遍使用干支相配組成的「六十甲子」紀日,但仍保持着以旬為紀日單位的習慣。甲骨文是殷代中後期的文字資料,主要記載占卜活動的內容,所以又稱卜辭。在甲骨文中,有不少貞旬的卜辭,於上旬末日癸日卜問下旬(甲日至癸日)的吉凶禍福。如董作賓編《殷虛文字甲編》2122:「癸酉卜,古貞:旬亡禍。二月。」又郭若愚編《殷契拾掇》第二編489:「癸亥王卜,在樂,貞:旬亡禍。王曰:吉。」由於繼續沿襲以旬為紀日週期,所以,殷代自湯至紂三十王,一依夏制,全都使用十干取名。
在卜辭中,記載占卜日期已全部使用干支相配的方法,而在貞卜的文字中卻仍有很多只用十干紀日的語例。如《甲骨文合集》11423:「甲申卜,賓貞:雩,丁亡貝。」又羅振玉編《殷虛書契前編》7.44.1:「乙卯卜,翌丙雨。」在上古文獻中,也不乏十干紀日之例。如《周易.蠱卦》:「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先甲日三天為辛日,後甲日三天為丁日。又《周易.巽卦》:「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先庚日三天為丁日,後庚日三天為癸日。又屈原《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甲之朝,即甲日的早晨。這些,顯然都是十干紀日的遺俗。
《中國古代紀時考》
作者:張衍田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上文節選自《中國古代紀時考》,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
責編 | 妮可
編輯 | Nico Liu
編輯推薦
【漫步太陽系】水星上有哪些讓人大跌眼鏡的自然現象?
【漫步太陽系】為甚麼月球總是一面朝向地球?
除了日環食,太陽系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清史講堂】清代天文台為什麼有「洋官」?
【歷史筆記】古人說天文:地如雞子中黃
全國最大書城「灣區之眼」將於深圳開業 先鋒設計打造全新藝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