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立明
金門橋是三藩市的地標,但金門橋下的「黑」歷史卻鮮為人知。非營利組織 FOR-SITE在金門橋南端的堡壘點(Fort Point)策展,以Black Gold: Stories Untold為題,透過17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重新審視19世紀加州非裔美國人的歷史片段。
機緣巧合,筆者近日往當地觀展,而這次展覽的經歷儼如讓我走進時空隧道,一窺舊金山的歲月留痕。
歷史建築成為文藝場所
位於金門大橋南端的堡壘點,是美國西岸唯一保存完整的內戰時期防禦工事。這座建於1853至1861年間的三層磚造堡壘,原本是為了保衛三藩市海灣及淘金熱帶來的財富。如今,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空間,成為當代藝術與歷史對話的獨特場域。
走進堡壘點的廣場,仰頭便會看見三藩市藝術家米爾德雷德.霍華德(Mildred Howard)用鮮紅色布料從頭到腳包裹的三座真人大小的雕像——加州首任州長彼得.伯內特(Peter Burnett)、首位參議員威廉.格溫(William Gwin),以及美國國歌作詞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Francis Scott Key)。這些雕像被安置在堡壘頂層的拱形開口處,其紅色在風化的磚牆映襯下顯得格外刺眼。
三人皆為奴隸制度的主人,藝術家刻意以鮮紅色布蓋着雕塑,並隱藏他們的身份,質疑這段黑歷史與加州「自由州」的建州理念相違背。
底特律藝術家阿基亞.布里昂(Akea Brionne)則創作一幅7.5英尺高的瑪麗.艾倫.普萊森特(Mary Ellen Pleasant)肖像。這位淘金熱時期加州最富有的黑人女性,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更是廢奴主義者。
布里昂運用提花編織技術,以亮片和水鑽裝飾,捕捉了普萊森特自信而莊嚴的風采。與此相呼應的,是藝術家謝麗爾.德里科特(Cheryl Derricotte)重現的一張餐桌。這張桌子配以手工玻璃餐具,還原普萊森特寄宿公寓時的用餐體驗。
從邊緣走向中心的歷史視角
這場展覽匯集了包括英國尼日利亞裔藝術家辛卡.肖尼巴雷(Yinka Shonibare CBE)、艾莉森.薩爾(Alison Saar)、漢克.威利斯.托馬斯(Hank Willis Thomas)等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近期作品,以及德米特里.布羅克斯頓(Demetri Broxton)、米爾德雷德.霍華德(Mildred Howard)、蒂芙.梅西(Tiff Massey)等十多位藝術家的全新委託的作品。
展覽策展人謝麗爾.海恩斯(Cheryl Haines)雖為白人,但她特別組建一個由9位黑人歷史學家和策展人組成的顧問委員會,包括洛杉磯加州非裔美國人博物館的蘇珊.安德森(Susan Anderson),務求將多元視角融入展覽之中。
不是所有展品也集中呈現黑人於奴隸制度下的苦況,部分作品聚焦1848年淘金熱至1877年重建時期的非裔加州人,例如企業家、士兵、音樂家等核心但被歷史遺忘的人物。
這個展覽舉行期間,正值特朗普政府限制社會多元共融權益之時,令展覽主題顯得份外有意義。身為旅客,筆者不僅欣賞展覽締造的當代藝術與歷史對話的獨特體驗,更藉此提醒自己毋忘反思歷史,盡力發掘每一段大時代下被遺忘的故事。
Black Gold: Stories Untold 將展至2025年11月2日。
關於本文作者:楊立明(Brian Yeung),Brandstorm Communications聯合創辦人,曾任職《經濟學人》、《俄羅斯報》及一丹獎傳訊部副總監。他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一級榮譽畢業,主修社會學,曾於荷蘭烏特勒支大學修讀英國語文及文化。他在中、英及俄語媒體廣泛發表文章,著有《走進陌生的國度──俄羅斯》和《未來技能今天學》。其媒體生涯與早年仕途曾被撰文記錄,收錄於《三代人》一書。
圖:作者提供
編輯推薦
讀歷史|三年零八個月裡一個普通人的血淚歲月
活動回顧|港漫再度閃耀於世界視野 香港藝術中心監督團主席劉文邦談行業新變
文化走訪|美與愛比王權永恆 莫臥兒王朝瑰寶展現宮廷藝術盛世
「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在京舉行焦點活動 京港大學生共繪未來文化藍圖
人物|楊立明:請得動總統的國際公關達人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精巧如七寶樓臺的神通敘事:萬丈布金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