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本港一年內連續發生至少兩宗獨居長者倒斃家中化為白骨的悲劇——早前是葵涌83歲丘伯伯,近日又有葵盛東邨77歲袁婆婆。香港目前有超過18萬戶獨居長者,缺乏支援網絡的他們,生活中又承受著多少無助與風險?

78歲獨居婆婆鑰匙託鄰居防意外

78歲的何婆婆住在觀塘藍田邨,獨居已超過二十年。她的子女分別住在屯門和筲箕灣,常常兩三個月都見不到一次面。何婆婆目前的日常起居——做飯、買菜、家居清潔、看醫生,全都要靠自己。「家裡高的地方,我自己不敢上去,廚房窗很髒,但我做不了這部分家務。」何婆婆無奈地說。

何婆婆看電視.jpg

看新聞、看剧集是何婆婆每日消磨時光、緩解寂寞的方式。

何婆婆患有脂肪肝、膽固醇、血壓、血糖高等各種疾病,心臟也不好。患有各種老人病的她,對獨居生活充滿擔憂,最擔心跌倒:「我出街都跌倒過兩次,但始終都要出街。一下大雨,我就不敢出門。」,「如果一直走斜路,走快一點,喘不了氣。」面對突發狀況的恐懼,何婆婆想都有方法應對:「我把家裏的鑰匙放在鄰居那,一旦發生什麼事,找他們幫忙還比叫子女更近。一個人住,突然發生意外,都沒人知道。」

97歲視障長者獨居二十年 僅餘兩成視力仍堅持自理

97歲的馬伯住在啟田邨長者住屋已有二十年。雖然患有眼疾,僅餘兩成視力,各種家務事他尚可自己料理。「我眼睛視力模糊,看不清楚人,只能看到紅色,看不見東西。」馬伯說,「每樣事情都要慢點做,切東西、煮飯都慢慢做。」

馬伯洗碗.jpg

獨居長者馬伯視力餘兩成,他可以獨力料理家務事,惟速度要慢。

外出對馬伯來說更是挑戰,「只能小心慢行,隨時留意路面有沒有洞,要拿著手擋在前面,隨時預備會撞到人。」然而,近年長者住屋內活動減少,加上老友相繼離世,令馬伯感到生活寂寞。他回憶道:「以前會和屋邨其他朋友一起去旅行,會外出吃東西,現在沒有這樣的活動。以前邨內還有一間老人活動室,現在也沒有了。」

長者屋邨內舍監成獨居長者「救命稻草」

啟田邨1997年入伙,當時房委會將啟信樓一樓及二樓劃為長者住屋,高峰期時有超過百名單身長者入住,更有3個舍監24小時輪值支援長者。雖然長者住屋近年只剩下10餘位長者,舍監制亦僅餘陳姑娘一人,但她仍然支援和幫助邨內的獨居長者。

馬伯表示,陳姑娘會協助處理「所有信件、填表,有時候舍監會幫忙申請」,「有時候找她幫忙買東西,買雞蛋、買米」。陳姑娘更是邨內一些獨居長者的救命稻草,今年97歲、日常極少外出的獨居長者吳婆婆,生活上依靠陳姑娘協助用藥、清潔家居,甚至買餸。

image.png

今年97歲的獨居長者吳婆婆靠舍監陳姑娘協助分藥、用藥。

政府擬設動態資料庫 區議員:有望改善長者被動求助

相較之下,缺乏支援的獨居長者又該如何被發現、尋求支援?政府於上月14日開始試行建立「動態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並已開始在觀塘及沙田試行安排關愛隊上門探訪獨居及雙老公屋長者。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將運用大數據及早識別風險較高的單老、雙老家庭或殘疾人士家庭,期望做到悲劇發生前已介入並為其提供所需協助。

image.png

觀塘區區議員簡銘東認為透過關愛隊探訪建立高風險長者資料庫,有望改善過往部分獨居長者不求助、被動求助的情況。

負責組織觀塘藍田關愛隊探訪的觀塘區區議員簡銘東認為這項行動有望改善過往部分獨居長者不求助、被動求助的情況:「結合關愛隊探訪,了解篩選出來的長者名冊裏長者的家庭狀況、身體狀況以及經濟狀況,並評估政府不同部門及非政府機構應如何介入並提供協助。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也是有效介入的方式。」

簡銘東指出,長者的身體狀況可能會突然變化:「可能在當下這一刻看起來十分健康,家居環境很整潔,但始終身體機能比年輕人差,身體狀況隨時突然惡化,可能突然需要照顧者、需要輪椅、需要有人陪同就診。」他強調:「當他們面臨這些狀況時,社會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支援,是否能及時了解並幫助他們?因此希望透過這個名冊和探訪,掌握更多有關長者的資料。」

圖:橙新聞

編輯:Era

拍攝、剪接:Jacky

責編 | 海源

編輯 | 陳元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