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本
不久前大火的電視劇《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原著小說,複刻了1990年代上海灘的資本博弈,那些股票交割單、外貿合同與飯店包廂裏的談判,構築了一部鮮活的市場經濟學啟蒙讀本。今次推薦的這本「茶餘飯後的經濟學」——《繁花經濟學:看懂時代的錢與路》,便是對《繁花》故事中的細節進行生動解讀,它繞開了晦澀的公式與抽象的理論,語言淺白通俗,使讀者不必啃大部頭,以讀故事的方式就能獲取金融知識,提升自己的財富認知。
故事一開始就看到爺叔給寶總的第一課,讓他不停借錢、虧錢、借錢、贏錢,這講的其實就是融資,「人有三個錢包,一個是實際有多少錢,一個是別人肯借你多少錢,一個是別人認為你有多少錢」,精闢地點出融資和自有資金的重要性;414股票的追漲殺跌,結合凱恩斯的「選美理論」,告訴我們投資者是否選擇購買一隻股票,不僅僅取決於他自己認為這隻股票的價值會不會增長,更在於他眼中其他投資者是否看好這隻股票;拿不到訂單走投無路的小寧波偶遇有訂單卻找不到工廠的寶總,讓我們明白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強大作用;汪小姐原本賠錢的外貿訂單,因撞上匯率改革而扭虧為盈,生動詮釋了貿易結算貨幣的重要性。
此書也不止是講那個年代的金融故事,更將繁花故事發生的時代與當今的經濟形勢串聯比較,回望令人心潮澎湃的中國經濟改革浪潮,使讀者彷彿親歷市場經濟的轉型、資本市場的興衰,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從黃河路飯店到全球貿易戰,中國經濟的昨天與今天一本讀到。
每個人都處在經濟關係中,看似高深莫測的金融市場邏輯、宏觀政策影響、微觀個體選擇,都嵌進了小人物的命運與城市的變遷之中。《繁花》中角色的起落,無一不是特定經濟環境下的生動註腳,而他們的走過的路,亦能為我們今天的經濟生活帶來極大啟示。這堂從市井煙火到時代浪潮的金融啟蒙課,相信能在茶餘飯後消閑時刻,為讀者們提供時代脈動下的市井生存思路。
《繁花》劇照
股市裏的追漲殺跌
文:方翔
如果「追漲殺跌」是源於部分投資者擁有更多信息,本質上來說,它還是和股票的基本面相關的。接下來要介紹的關於「追漲殺跌」的解釋,甚至與基本面無關。在傳統的金融學理論中,金融資產的價格應當反映其未來的現金流的當前價值。如果我們預計一個股票在未來的三十年裏每年都會以一元每股派發紅利,那麼這個股票的每股價格就應當等於未來三十年每年一元的紅利的當前價值。之所以股價不是30元,是因為今天的一元錢不等於三十年後的一元錢,我們需要對未來的紅利以某種方式進行折價。但是如果你有過一些投資經驗,反躬自省,很多時候,你買進某個股票只是出於對未來股票價格上升的預期,而非由於其基本面。即使一個股票基本面不看好,如果你認為它未來的價格會繼續升高,想必你仍然會選擇買進這個股票。
可是問題是,為什麼一個基本面不被看好的股票,未來的價格會上漲呢?差不多一百年前,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了一個選美理論。想像有一天,某報紙舉辦了一個選美大賽,請所有讀者在若干候選人中投票選出最美之人。最終票數最高的候選人得到冠軍,而選對冠軍的讀者則可以獲得獎勵。這時候,如果你是一位志在獲得獎勵的讀者,你會明白,重要的不是你認為誰最美,而是你認為誰能夠獲得冠軍。誰能夠獲得冠軍取決於大多數讀者認為誰最美。如果你自知自己的審美有些特立獨行,那麼你的票是應該投給你認為的最美選手,還是你心目中大眾認為的最美選手呢?顯然應該是後者。
同樣的道理,投資者是否購買一個股票,也並不僅僅取決於他認為這個股票的價值被高估或者低估,同時也在於他如何看待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在不長的金融歷史上,有過許多次大的金融泡沫,比如在17世紀的荷蘭,一株鬱金香可以被炒到天價。從某個時候開始,所有的投資者都知道鬱金香的價格已經大大地偏離了其基本面,但這並不重要,只要所有人都相信其他人會繼續哄抬價格,那麼他們就將義無反顧地衝進這個市場。
也許你會覺得納悶,如此說來,難道金融資產的價格完全是隨機決定的,只要我們認為它價格走高,它的價格就真的會繼續走高?從理論上來說,確實如此。但問題是,我們對價格走高的信心從何而來?在17世紀的荷蘭,從某一天起,大家突然不再相信鬱金香的價格會繼續暴漲,於是,鬱金香的價格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下跌了。後來的歷次股市泡沫,也大都遵循類似的邏輯。如果說選美理論教給我們什麼洞見,那就是,最難測的是人心。
話雖如此,群體性行為仍然會遵循某些邏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余劍鋒教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18世紀的英國,有一家著名的公司叫作南海公司,當時很多社會名流都持有南海公司的股票,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牛頓。牛頓以100英鎊的價格買入這個股票,這個價格接近當時公司的基本面。但是由於公司善於營銷,股價一時大漲。牛頓很快看到了泡沫的存在,於是清空了他所持有的所有股票。可是市場的瘋狂並沒有像牛頓預想的那樣停止,南海公司的價格反而一騎絕塵,漲到1,000英鎊左右。這時候的牛頓,看到身邊不如他聰明的朋友都賺了很多錢,再也坐不住了。於是,他再度下場,買入南海公司的股票。接下來的情節不難推測,在牛頓入場以後,股票一路狂跌,牛頓傾家蕩產。看來,聰明如牛頓,也敵不過難測的人心。
其實,牛頓的虧損,從群體的邏輯上來說,可以說是一種必然。余劍鋒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他的一篇學術論文裏用數學的語言講了這個故事,我在這裏嘗試給一個簡化的版本。如果我們按照理性程度把市場的參與者分個類,牛頓無疑是最理性的那一群。當市場剛開始瘋狂時,最理性的投資者是可以把持住自己的,因為他們最能夠意識到泡沫的存在,而最早進入市場的,多是那些理性程度較低,輕信了南海公司營銷策略的投資者。逐漸地,越來越多理性投資者進場,不斷推高股票的價格。直到理性如牛頓也按捺不住,以為這家公司真的有什麼玄機時,這個市場上就再也沒有比牛頓更理性的投資者來推高股票的價格了。所以當最理性的牛頓入場之時,就是股票價格見頂之際,迎接他的,當然就只能是泡沫的破滅了。
看過這個故事,我默默地給自己分了個類。我自以為算是理性程度較高,看到市場上有什麼好消息,都會選擇先觀望一下。等市場的瘋狂逐漸顯露,當我開始猶豫是否要跟風買一點時,牛頓的故事就會縈繞在我腦海裏,讓我不斷告誡自己,不要做這個故事裏可憐的牛頓。
推薦閱讀
《繁花經濟學:看懂時代的錢與路》
作者:方翔
出版社:山頂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點擊書封,立即購買)
本文原載《星島日報》,轉載自香港中和出版微信公眾號,獲香港中和出版授權使用。大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從市井煙火到時代浪潮的金融啟蒙課——讀《繁花經濟學》〉。
圖:香港中和出版、豆瓣電影、Unsplash
編輯推薦
讀歷史|港九大隊冒險執行「秘密大營救」 茅盾: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薦書|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公映 細讀塵封歷史之下的真實記憶
許倬雲:教育要養成一種遠見,能超越你的未見
薦書|讀食手記:茶餐廳的西多士為何總是更好吃?
專訪藝術顧問伍常:流量湧入藝術現場 「中間人」身負把握價值平衡之責
誠品銅鑼灣店將辦十三週年誌慶「箱庭萬象」 兩日十場活動串連文學、電影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