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風
內地電動車行業產能過剩,理論上最終將會透過激烈的「內卷式」惡性競爭,例如割喉式減價及技術超越,以淘汰實力較為弱小的同業,讓市場重新集中化。然而,近期中國政府開始提倡「反卷捲」,特別反對以低價競爭,這一政策轉向改變了行業競爭態勢。作為新能源汽車龍頭的比亞迪(01211)受到顯著影響,而中小型新能源汽車企業,尤其是眾多造車新勢力,則獲得一線生機。
比亞迪作為中國電動車行業的領頭羊,憑藉其技術積累、龐大的生產能力以及完善的供應鏈,長期主導市場。2025年,比亞迪的策略原本是繼續以「衝銷量」為目標,通過規模經濟和價格優勢壓倒競爭對手。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進入門檻極高,前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技術研發、工廠建設、設備採購、原材料供應,以及建立銷售和售後服務網絡。這些不僅耗時長久,且啟動成本極高。在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挑戰的背景下,市場湧現多家造車新勢力,但整體行業利潤微薄,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新進入者無論在資金還是技術上,均難以與現有競爭者抗衡,且由於缺乏盈利前景,難以吸引外部資金支持,幾乎無法入場。因此,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圍內競爭」,淘汰一家企業,競爭者就減少一分。
比亞迪的策略之一,是通過海外擴張規避關稅壁壘,並進一步封堵造車新勢力的「出海」之路。該公司計劃在東歐、墨西哥和巴西等成本較低的地區建設工廠,以降低運輸成本並提升市場競爭力,相比從中國長途運輸汽車到歐洲或美洲,直接在當地生產顯然更具成本和穩定性優勢。然而,這一策略需要巨額資金用於新工廠建設。為此,比亞迪採取了被稱為「迪鏈」的應付賬款系統,延長供應商的付款周期。這種做法使得比亞迪在銷售汽車時能快速回款,但對供應商則長期「拖數」,從而累積大量現金流用於海外擴張。
根據比亞迪年報,去年底公司現金儲備達1,03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短期應付款總額高達4,110億元,佔公司全年收入的比重超過一半。其中,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總計2,440億元,較2023年的1,980億元增加近500億元,被市場視為比亞迪「壓榨」供應商的主要證據,引發廣泛批評。供應商付款週期延長,不僅影響供應鏈穩定,也暴露比亞迪在資金管理上的激進策略。
迫於市場及政府壓力,比亞迪隨後宣布將供應商付款周期統一縮短至60天內,並於7月1日起取消限時「一口價」政策,恢復經銷商的實際報價。這一調整代表比亞迪無法通過規模和價格優勢壓迫上下游。政策調整的直接後果反映在銷量數據上:2025年5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8.2萬輛,6月僅增至38.3萬輛,按月幾乎無增長。相比之下,2024年5月和6月的銷量分別為33.2萬和34.2萬輛,顯示比亞迪銷量停滯。
比亞迪銷量轉差,股價也即時反映,周四收報112.8元,較三個月前新高152.8元,急跌超過26%,對比其他競爭對手,如吉利(00175)則因銷量保持增長,現價僅較最高位跌約一成。假如投資者選擇沽空比亞迪,同時買入造車新勢力或吉利等汽車銷量保持增長的企業,即使兩者股價都較高位回落,但該策略仍可帶來回報。
作者簡介:
徐風,財經專欄作家,加密資產投資者。遊走於傳媒與金融之間,專注研究經濟及行業趨勢變化,發掘投資機會。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視覺中國
編輯推薦
渾水專欄丨緬甸稀土與特朗普「商業外交」的實踐
周顯專欄丨打仗先死良家子
十一少丨銀行股恒生東亞壞賬顯著 地方智慧表現遜環球金融
徐風專欄丨内卷不停 京東美團少碰為妙
工商舖HighTea丨街知巷聞:彌敦道(有片)
耀才專論丨尋找AH差價收窄股份 平保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