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南抗日游擊隊中,東江縱隊是規模最大、戰果最顯赫的一支部隊。港九大隊則是其下屬最具特色的一支隊伍。它是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期間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抵抗的抗日武裝力量,是香港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1年9月18日,日軍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揭開了侵華序幕。1937年7月 7 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爆發。1940年6月,日軍已控制華南地區。英國參謀長委員會悲觀地認為:「香港並非英國的切身利益所在,當地駐軍無法長期抵擋日軍的攻勢……從軍事角度看,捨棄對香港承擔的糟糕義務,英國在遠東的處境會更好」。
「七七事變」後的盧溝橋
1941年12月8日,日軍越過深圳河進攻香港。經過 18天的戰爭,英軍宣告投降。在香港抵抗日本侵略的重任,便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身上。早在日軍進攻香港前,中共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已決定,當日軍開始進攻,便立即派出部隊進入香港,開闢一個新的敵後戰場。在日軍進攻香港初期,該部隊第三大隊、第五大隊先後派出八支武工隊進入新界。他們肅清當地土匪,撿拾英軍遺留的武器裝備,開展抗日宣傳,號召村民保衞家鄉,建立多個抗日游擊基地。
1942年1月下旬,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並將派進香港開展游擊戰爭的幾支武工隊統一組成港九大隊。2月3日,港九大隊新界西貢黃毛應村成立;大隊長蔡國樑,政委陳達明,副大隊長魯風,政訓室主任黃高陽。大隊下面先後設有短槍隊、長槍隊、大嶼山中隊、沙頭角中隊、西貢中隊、海上中隊、市區中隊、元朗中隊、國際工作小組等。1941年12月底日軍佔領香港後,立即封鎖交通要道,實行宵禁,大肆搜捕抗日人士。抗戰以來轉移到香港的抗日文化人面臨重大危險。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多次發出指示,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們搶救出來。
東江縱隊在戰壕中作戰
這場秘密大營救主要有三條路線。其中東線是從九龍市區,經牛池灣過九龍坳,到西貢企嶺下或深涌灣乘船渡大鵬灣,在沙魚涌等地登陸,最後轉入惠陽游擊根據地。廖承志、連貫、喬冠華等為秘密大營救開路而先行撤離的領導從東線撤離香港。西線是從九龍市區至荃灣大帽山、元朗、落馬洲,然後渡過深圳河,穿過梅林坳,最後到白石龍游擊根據地。新界元朗十八鄉楊家村「適廬」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中轉站。茅盾、鄒韜奮等文化人曾在此停留。還有一條海上西線是水路經長洲至澳門回內地。
秘密大營救從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起,到1942年 11月22日鄒韜奮到達蘇北抗日根據地為止,歷時11個月。中共地下黨組織和港九大隊前身的幾支武工隊先後救出知名抗日民主人士和文化人300多人,連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約800人。其中知名人士有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夏衍、沈志遠、張友漁、胡繩、范長江、梁漱溟、黎澍等。營救隊伍亦營救了少數國民黨軍政官員及家屬。
被營救的文化人,左起:何香凝、鄒韜奮、茅盾、梁漱溟
營救行動中,中共地下黨組織和港九大隊前身的幾支武工隊均發揮重要作用。雖然過程困難重重,例如經費不足、敵情突然出現變化及與外省文化人語言不通,但他們仍用盡一切辦法解決。歷經千難萬險,他們終排除土匪的干擾,成功闖過日軍的崗哨和搜查,將大批抗日文化人及民主人士無一傷亡地護送到大後方。作家茅盾稱這場營救是「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1942年2月3日港九大隊成立後,營救繼續進行,但大規模的營救工作已經過去。
推薦閱讀
《港九大隊志(增訂版)》
作者:劉智鵬、劉蜀永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圖:wikimedia commons
編輯推薦
亞藝無疆2025|感受阿根廷式火熱激情!傑曼.哥納侯舞蹈團《夜色探戈》10月來港
金光流轉中聽花鳥低語 日本金箔藝術家深沢尚宏個展登場
「可愛臉」自然物綻放無限生機 劉茵個展「夏」呈現系列新作
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抗戰勝利80周年名家名作展逾200件珍品免費細賞
沙漠裡建起「太空艙」 港理工畢業生回內蒙創業:沙漠和草原大海一樣,都能治癒心靈
薦書|你必須「放棄」才能成長,做出明智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