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互聯網時代,藝術品的交易資訊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佈,早已不再是上流沙龍推杯換盞間的話題;每年的Art Basel亦是全城熱話,將展會消防喉轆或掉落物件視作當代藝術品的memes永不缺席;街邊小店的潮玩以天價登上拍賣場,AI藝術進入博物館。當代藝術的動態愈趨透明,愈是「觸手可及」,其概念卻彷彿愈令人費解。
今年7月,資深藝術顧問、策展人伍常將其十數年來撰寫的專欄整理成《藝術看甚麼——天價與無價之間》一書。在前言與50篇精選文章中,涉及的主題包括時下Labubu引發的熱潮、市民耳熟能詳的本城展覽、業內的市場訊息與營銷法寶,乃至大師的從藝哲思。近日作者於銅鑼灣誠品書店分享其從業經歷及多年抱持的責任感與願景:在市場,專業與公眾之間,需要一位能與三方溝通的「中間人士」,在金錢與理念的洪流中探索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真理——在天價與無價之間,藝術的價值在哪裡?
伍常
在「網紅」與藝術價值間找平衡
一件藝術品,或說一個藝術事件,本身兼具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作者需努力修心煉技,為觀眾的身心靈帶來有益影響;也需讓作品接受市場檢驗,發展人脈、維持生計。伍常眼中兩種價值緊密相關,卻容易失調,當更多人能在二者中找到平衡,藝術發展才談得上健康。
如今商業價值與流量緊密掛鉤,社交媒體成為與藝廊、展會同等重要的藝術家曝光平台。作品的宣傳與變現愈發依賴於賬號營運,更易成為話題與打卡點的作品也更易傳播。譬如大眾一邊質疑「一隻香蕉都叫藝術,賣12萬美元?」一邊令Maurizio Cattelan的Comedian 聲名遠播,令它成為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註解之一。
Comedian
「不論是既有的觀眾,還是潛在的觀眾,如果他們只依靠社交媒體來了解藝術,他們的審美就會有所改變。」伍常如是評價如今由「IG爆like一夜成名」主導的市場生態。這種審美的轉變不僅關涉欣賞趣味,也將影響大眾對某些藝術門類的關注度,比方說古典山水畫會較難吸引當代觀眾。但伍常能理性看待藝術的商業性,並不反對「打卡」與「流量」,因為一個好玩、過癮的平台,確是當下的年輕人所需要的。「比如香港藝術館的展覽『香江藏珍——香港三大古書畫收藏』很值得去看,但有些難以推廣給年輕人,即使他們不會太抵觸,卻仍然需要發掘其中的趣味性。」
「香江藏珍——香港三大古書畫收藏」展覽現場
故而伍常認為,如要讓公眾能體會到藝術之益,市場、社會應把握好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話題度、趣味性)的平衡,這樣的平衡尤其需要藝術教育與藝評人的發聲實現。伍常認為這也實在不是件易事,所以也無需著急,能夠吸引年青人來打卡都好。「來的次數多了,就會覺得自己需要更深地沉浸進去,發現藝術中有更多、更美好的東西」。
香港藝術館於今年3月結束的展覽「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以貼合年青人偏好的策展方式展出古書畫
一場藝術展,怎樣深入淺出又令人回味?
在〈何苦要逼畢加索跟你對話?一場令人困惑的亞洲對談〉中,伍常指出M+大展「畢加索——與亞洲對話」策展的潛在問題:主賓展品數量失衡、混亂的展品陳設令觀眾無法很好地了解展覽所要梳理的知識脈絡。在他看來,博物館的策展可以很具學術性,以表現本身的研究高度,但與此同時,亦應平衡開拓藝術市場及面向大眾普及藝術這兩方面的訴求,有時為了打開新的觀眾群,做一些較「網紅」的展覽也很必要。畢加索本身既具學術價值,又具營銷價值,策展卻將「一手好牌打爛」,尤其這次展覽是M+今年傾注人力物力的重中之重,更令他痛心。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現場
在文章與訪問中,伍常表示香港藝術館「塞尚和雷諾阿的世界──法國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珍藏展」提供海外名家與本地藝術家對話形式的策展範例。該展覽不僅介紹兩位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也推介本地藝術家,在作品呈現上並未喧賓奪主,同時為本地藝術家設展覽專區,令觀眾一目了然。他指香港藝術館的館藏類別(古書畫、瓷器及當代藝術)亦相當平衡,策展時兼顧學術性及大眾性,即使觀眾不懂,也不會覺得觀展有障礙。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塞尚和雷諾阿的世界──法國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珍藏展」現場
「唯一的遺憾,是香港藝術館的紀念品商店不夠吸引。」他認為紀念品商店於博物館至關重要,它是展覽的延伸,能激發與承載觀眾「看完展覽,想把有意思的東西帶回家」的心願。但香港藝術館在產品推廣方面還稍遜色。「現在講IP經濟,IP經濟也可以把藝術品變成供大眾入手的紀念文創。你先收藏紀念品,才會慢慢進入收藏圈,收藏獨一無二的藝術。」他同樣讚賞M+的一週年大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稱其兼顧學術性與周邊產品開拓。
珍惜本地與當下:給當代創作者更多鼓勵
在訪問中,筆者問及是否某些當代藝術本身就難以向公眾介紹,令他們理解其中美感?過去「令藝術成為藝術」的「遊戲規則」不斷被挑戰,”Way of seeing”也隨之改變。對此伍常回應:「當代藝術的標準還沒確立,觀眾感到困擾是正常的。」而這一標準尚在形塑的過程之中,作為當代觀眾的「我們」人人有份。他認為現在大家都依託互聯網發佈作品,每一個點讚、留言、分享的舉動都在營造創作氛圍,也影響他人看待一件作品的方式。
伍常
伍常進而表示,他們藝評人也是當代觀眾的一部分,應當對當代藝術家更好一點,為優秀但或許更低調、內向的創作者多多發聲。如果大家面對好的創作不敢表態,不好的事物反而蜂擁而上,前者的處境將愈發沉默。
作為穿梭於藝術現場的業內人,伍常身體力行引導學生與公眾思索紛亂話題背後的「美」與「好」,不僅向他們介紹市場中的各方角色,舉辦赴深圳、上海、台灣的藝術導賞,也將自己得自文化、藝術界前輩的陶養傳遞下去。是次出版《藝術看甚麼——天價與無價之間》亦被他視作「份內事」之一,他希望藉由此書結交更多朋友,連結更大的本地藝文社群。
《藝術看甚麼——天價與無價之間》
同時伍常認為,香港太依賴藝博會為藝術家增加曝光機會,而大部分的藝博會以海外藝術家為主,因他們作品價位較高,售出後更容易cover參展成本,本地藝術家價位較低,則有入不敷出之虞,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就因盈虧問題而決定停辦2026年的展會。他說:「大家來香港看Art Basel,百分之九十都是外國藝術,缺少本地元素,就很可惜。」香港應更珍惜本地市場以及背後的配套資源,尤其要珍惜本地的創作,不該把這座城市變成空曠的展場,「不然我們的文化藝術會慢慢被邊緣化。」
圖:橙新聞、Wikimedia Commons、memescout.com
編輯推薦
誠品書店8月推出精彩藝文活動 藉文字、畫筆與鏡頭展現城市生命
香港藝術館新展「香江藏珍」揭幕 匯聚三大收藏巨擘古書畫珍品
文化走訪|M+特展探索畢加索藝術的亞洲迴響 藉跨文化對話勾勒怪傑多面人格
文化走訪|探尋塞尚與雷諾阿的創作世界 法國印象派大展亞洲首站登陸香港
M+「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精選港九五個地標 以擴增實境技術展現虛擬南瓜
薦書|你必須「放棄」才能成長,做出明智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