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芷茵

我們如何留住自己喜歡的地方?有些人用視覺,如拍照、素描;有些則用聽覺,錄下現場的聲音。喜歡書寫的人,自然是用文字了。如果用嗅覺呢,可行嗎;喜歡吃東西的人可會利用氣味,來再現心中那個好地方嗎?

走進茶餐廳的偽田野考察

不知道為甚麼,明明是用了類似的白方包、花生醬、食油、雞蛋、鮮牛油和糖膠;在家做出來的西多士,無論是煎的還是炸的,總是比不上於下午茶時段在茶餐廳堂食的美味。覺得總是差了一點東西。

到底是還差了甚麼東西,不是味道的問題,難道是溫度?我已經是現煮現吃了。不對,現在不是西多士味道的問題,而是「在家」與「在茶餐廳」的問題——即是個有關「空間」的問題。與其去請問他人,不如親自落樓下的茶餐廳坐一會,認真觀察一下,「茶餐廳」與「家」的分別。

我既沒有事先大量閱讀文獻,也沒有調查樓下那家茶餐廳的背景,亦沒設計精細的研究方法;這一趟最多算是「觀摩」,不大科學,姑且稱之為「偽田野考察」。

關於「茶餐廳味」

偽裝歸偽裝,我還是選擇了一個特定的觀察形式,就是按早市、午市、下午茶、晚市不同時段來觀察:

四個時段的客人背景都不同。這個重點有些無聊,是不用觀察也能知道的事情,而且是食市的普遍面貌,不算是新的知識。室溫、燈光非常一致。這也是大概可以想像到的食市普遍面貌。

四個時段的嗅起來的香氣,不大一樣。早市是一陣陣油煎雞蛋味,以及茶香、咖啡香;午市以油煙味為主;下午茶雖也有油炸肉味,但多了一股甜香;晚市則是油煙味和豉油味(如果有鐵板餐供應的話,就是另一回事了)。有趣的是,四個時段都瀰漫着一種若隱若現的氣味:一種潮濕的、不討好的氣味,我會形容為「檯布味」。那是用濕布抹檯、濕地拖抹地後,欲乾未乾的霉味。這是最有意思的觀察成果。

我的結論是,茶餐廳的西多士比在家現煮現吃的西多士所多出來的,是茶餐廳內那股隱約的霉味,以及由其他人的點餐內容混合而成的油炸肉味和甜香。也就是說,在打掃得太乾爽、所有人在吃同一種菜式,以及身在獨自用餐的空間,都不可能吃到有「茶餐廳味」的西多士。

以氣味來保存的空間記憶

有些香水品牌,會用氣味來保存有關某個空間的記憶,以一個特定的空間來命名,如圖書館、爵士酒吧、咖啡室、理髮店等。我很喜歡這些香水,它的創作理念所強調的人文意義,完全正中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書迷的下懷。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place),指的不是空間(space),而是具有人所賦予的意義之空間。酒吧的氣味,包括了煙味、酒味、木味;其中的煙味和酒味,都是來自身在酒吧中的人。我們可以把人為的氣味趕走,只剩下空間自然生成的氣味嗎?似乎不可以,因為嗅覺是屬於人(以及其他具有嗅覺的生物)的。就算是青草的氣味,沒有生物在場,這「青草味」便沒有意義了。

要以氣味來保存特定地方,先要考慮的是:這個地方有多少種氣味。如我們嗅到鹽的味道,就會想起海灘,這樣不是在以氣味來保存地方——我們只是利用鹽來聯想到海灘,而不是以氣味留住了海灘,因為「海灘」是個立體的、複雜的地景(landscape),兼有各式各樣的生態活動,不可能只有像鹽一樣的鹹味。如果是陽光普照的海灘,我們可能會嗅到曬乾的海草的草腥味;有人在曬太陽的話,又可能會嗅到太陽油的氣味。就如不同時段的茶餐廳。

香港最佳「第三場所」

美國學者雷.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城市人的生活,由三個地方所組成:「第一場所」(the first place)是「家」(home)、「第二場所」(the second place)是「工作場合」(work setting),而「第三場所」(the third place)則是「非正式公共生活的核心環境」(the core settings of informal public life)。

圖書館、咖啡室這些第三場所,是為了逃脫家居和工作場合的思想和壓力而存在,是社區為城市人而生的中立地帶(neutral ground):可以互動,可以不互動;腳程很短,來去自如,人際關係和諧又不過於親密;不講身份差異,可以讓城市人在公共場所裏純粹以個性來行動。在第三場所之中,我們得到了一刻的快樂。

這樣看來,「茶餐廳」就是香港的最佳「第三場所」。套用雷.歐登伯格的說法,就是the great good place,一個「正到極」的地方。茶餐廳不會中途休市落場,大部分不用也不能訂座,所費無幾。提起嗓門聊天,少有怪責;默不作聲,無人干涉。如此人來人往,就是香港大眾最理想的避世之地。茶餐廳不像家和公司,沒有沉重的感情負擔要兼顧,卻有可以暫時逃開世務的安全感。

三點三西多士的焦糖香

如果香水公司要開發新一批空間香水,我希望他們能考慮一下「三點三茶餐廳」:前調是檸檬(凍檸茶來了),中調是焦糖、奶香、海鹽(花生醬的鹹),後調是木和苔蘚(抹檯啊縮手啊)。不妨也混些煙味。

做茶餐廳西多士,實在太容易,沒有甚麼好談,十分鐘就可以上桌。香港西多士分成煎、炸兩種;煎的香軟,炸的酥脆,現以炸為大宗。麵包是用帶皮的白方包好,保證不會太輕身。不喜歡花生醬的話,用咖央醬也不錯。

三扒兩撥就炸了西多士,可以沾煉奶或糖膠來吃。不如做些糖膠(golden syrup)?把白砂糖和水一直加熱,顏色轉成金黃,就是化學反應「焦糖化」(caramelization)。金黃剛好,顏色一直變深的話,就會越來越苦。

你會像我一樣,用叉子在西多士上刺孔,讓牛油滲進方包內嗎?會先切成九宮格的樣子,然後才澆糖膠?原來在家做出來的西多士總比不上茶餐廳,是因為我們缺了一塊濕淋淋的檯布。我們需要一塊濕檯布——這種說法,又好像不大對勁。

西多士 1人份

材料

|西多士材料|

帶皮白方包 2片

花生醬 1至2湯匙

雞蛋 2隻

鮮牛油、食油、鹽 適量

|糖膠材料|

白砂糖 50克

清水 200毫升

黃檸檬 1片

做法

1. 白砂糖、清水下鍋加熱,煮至沸騰後加入檸檬。

2. 糖水慢火煮至黃金色後熄火,取出檸檬,立即盛起,放涼凝固。

3. 白方包去邊,抹上花生醬後夾起。

3. 雞蛋加少許鹽,打至鬆發,沾滿方包。

4. 食油下鍋至方包至少一半的高度,大火加熱至攝氏一百六十度。

5. 方包下鍋,中火炸成金黃色的西多士,中途翻面。

6. 西多士上碟,放上鮮牛油,靜待其融化後抹開。

7. 澆上糖膠享用。

推薦閱讀

《讀食手記》

作者:鄒芷茵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點擊書封,了解更多)

圖:unsplash、作者提供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謝不尤

編輯推薦

運輸署籲學生明日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聯合國秘書長:中方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

男司機昂船洲大橋跳橋 救起送院搶救不治 

周顯專欄丨日本天皇應否納妾?

也門胡塞武裝證實總理命喪以軍空襲 揚言報復警告外企撤離以色列

商務部:中方反對美國將出口管制工具化 將採措施維護企業正當權益

黃澤林第三圈打足五盤出局 美網神奇之旅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