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嗇色園黃大仙祠創立於一九二一年,根植香港已逾百年光景。回顧歷史,嗇色園道脈源起於廣東西樵山普慶壇。一九一五年,梁仁庵等道長從西樵山普慶壇攜黃大仙師畫像南下香港設壇闡教,後獲黃大仙師乩示於九龍竹園村興建黃大仙祠,並賜名「嗇色園」,壇號「普宜壇」。

嗇色園本着黃大仙師「普濟勸善」的寶訓,百年來在香港社區積極發展各項慈善事業,包括「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護耆」等,近年更因應社會需求,籌建過渡性房屋「可悅居」及「可營言語及吞嚥治療中心」,為市民提供切實支援。

IMG_1550.png

黃大仙,原名黃(皇)初平,出生於蘭溪,成道於金華。在晉至宋之間,黃大仙信仰在浙江發展興盛,並在金華建有赤松宮,被稱為「祖宮」,是黃大仙信仰的重要發源地。「金華分蹟」四字,正正彰顯了黃大仙信仰從金華發源、傳播至香港的歷史脈絡。

IMG_1551.png

赤松黃仙祠(大殿)是黃大仙祠成立之初,首先建成的祠堂。最初因租地條例所限,大殿只以竹木、鋅鐵建成。如今的大殿規模乃定於1973年第一次大型重建,內外裝潢則定於2010年。

IMG_1552.png

「鸞鳥」,是中國傳説中的神鳥,負責傳達神明訊息。故此,飛鸞臺最初是黃大仙祠仙聖降乩的場所。扶乩過程中,「乩手」通過與仙聖的感應,透過文字或圖像來傳達仙聖的指示。因此,「飛鸞」一詞,又寓意着飛動的鸞筆。

IMG_1553.png

鳳鳴樓為兩層建築,乃黃大仙祠重要建築物之一,平日用以舉辦會議或大型活動。此外,在進行部分科儀法會時,亦會特別移師至鳳鳴樓禮堂,以免受風雨侵擾,確保儀式順利進行。

IMG_1554.png

嗇色園自成立以來,一直恪守黃大仙師「普濟勸善」的寶訓,並於1924年開展贈醫施藥服務。然而,由於當時黃大仙祠位處竹園,交通不便,人煙稀少。嗇色園遂將醫藥服務設置於交通便利之九龍西貢道地段,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廣施善德。

嗇色園又緊隨時代的步伐,並本着「自然」、「無為」的道教精神,於祠內廣植樹木,同時提倡「環保上香」,又有「電子籤文打印」等服務。此外,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善信,更不斷完善祠內設施,體現無障礙參拜的理念。

2014年,「黃大仙信俗」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此,嗇色園建立「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以「融和現代科技,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透過多媒體互動裝置展示信仰文化,寓教於樂、雅俗共賞;又於2022年設立「嗇色園文藝苑」,開辦各類傳統文化及藝術課程,致力推廣中華優秀文化。

IMG_1555.png

文化館位於財神宮下方,正門設LED祈福牆,作爲參觀者首個信俗體驗。

IMG_1556.png

太歲元辰殿殿貌。太歲元辰殿為一座地下宮殿,位於第一參神平台下方,整體設計融合了道教文化、傳統殿宇風格和現代科技元素。

至於宗教科儀方面:由嗇色園李耀輝監院編制之科儀經本與儀範,計有十多種,舉如:「啓蒙開筆禮」、「黃大仙師上契結綠儀式」、「七夕結良綠祈福科儀」,「大獻供」及「禮斗延生科儀」,等等。過去,李監院於本港多個大球場及紅磡體育館(2015年)等,啟建大型道教祈福道場,為國家及全港市民祈福迎祥;又多次帶領弟子,到國內或海外道堂演法啟建科儀,展現本園科儀儀範。

2025年3月,中國文化及旅遊部公佈: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傅承人」,以此肯定李監院為「香港黃大仙信俗」文化所作出的貢獻。

展望未來,嗇色園將一如既往,繼續弘揚仙師「普濟勸善」的精神,發展多元社會善業,宣道弘法,把黃大仙信仰文化推向世界。

推薦閱讀

IMG_1549.jpeg

《嗇色園黃大仙祠圖錄》

編著:嗇色園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文章轉載自香港中華書局微信公眾號,獲香港中華書局授權使用。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隨書漫步,認識嗇色園黃大仙祠〉。

圖:出版社提供

責編 | 米婭

編輯 | 李相怡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