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近日修訂資助專上學額門檻。
文:馮煒光
特區政府近日修訂資助專上學額門檻,透過人才計劃來港的受養人,未年滿18歲的學生須居港滿2年,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引用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所言,這是德政。筆者支持特區政府理直氣壯地宣布這政策。
溯本清源,特區政府推出「高才通」政策是希望香港能成為人才集聚地,營造更具競爭力的氛圍。然而有相當一部分人才,他們並不是來香港工作,貢獻所長,甚至不在香港定居,至少他們的子女沒有。這些人才只是看中香港良好的教育尤其專上教育,而讓他們的子女能像香港永久居民的子女一樣,享受資助。這等同模糊了香港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的權利和義務。香港特區也不能因為聚集了人才而有所得,這違反了「高才通」的政策原意。
有關申請數字,也確實令人憂慮。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對傳媒表示,以往有人才子女從未在香港生活,透過自修生應考文憑試,以本地生身份申請資助大學,由2021至22學年大約200人,到上學年有約1,000宗。三年間,人才子女以本地生身份申請本地大學,上升了5 倍,升幅驚人。套用蔡局長所言:「相關申請有急速上升的趨勢」。為了確保公帑運用得宜,及不會影響香港永久居民子女的權益,特區政府理應設限。
再者,誠如蔡局長所言,受養人子女愈早來港居住,對適應香港生活有幫助,畢竟香港的環境和內地很不同,例如香港是以廣東話為主要溝通語言的社會。能報讀本地大專院校的,肯定已是十來歲的年輕人,他們若不能早點熟悉香港的語言和文化氛圍,對他們享受大專院校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也會有影響。 教育局設立上述限制時也很貼心,例如安排設有1年過渡期,在2027至28年度才生效,蔡局長相信家長有足夠時間安排子女來港。筆者推算一下,由現在2025年起計,若這些人才在今年9月的新學年便安排其子女來香港居住,他們剛好可以趕及2027至28年的學年,申請相關資助。蔡局長補充說至於未符資格的申請人,仍然可透過非政府資助方式申請入讀。
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也要對香港永久居民的權益,有合理保障。香港不能像一個「冇掩雞籠」一樣,任由合資格人才成功申請居民資格,讓其子女可以和香港永久居民子女一樣享受相關資助,但又不要求人才子女熟悉香港環境。
特區政府今次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又設有過渡期,考慮周到,處置合理,應予點讚和支持!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株洲聯誼會名譽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星島
編輯推薦
解局|天津峰會推動上合高質量務實合作
黃溢能|《大而美法案》:香港如何應對美國經濟轉向
鄧飛|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來論|優化「M」品牌 監管升級資助更精準
劉業強 |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陳志華|多重策略推動綠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