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餐飲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
文:陳嘉華
香港餐飲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2025年上半年,超過50家內地餐飲企業攜15億港元投資大舉進軍香港,從網紅茶飲到連鎖火鍋,這些品牌憑藉資本優勢和標準化經營在核心商圈快速擴張。然而,在這股「北上熱」背後,香港本土餐飲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食肆總收益雖錄得0.8%的微幅增長,但細分數據揭示令人擔憂的趨勢:中式餐館收益同比下跌3.8%,而非中式餐館(主要為內地及國際連鎖品牌)收益卻增長5.7%。這種反差不僅反映了市場結構的變化,更預示着香港傳統飲食文化正被邊緣化。過去五年,已有超過30%的傳統茶餐廳因租金壓力或後繼無人而結業,大排檔數量更以每年5%的速度遞減。
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資本實力的懸殊。內地連鎖品牌憑藉雄厚資金,往往能以高出市場20至25%的租金搶佔優質舖位。以銅鑼灣為例,餐飲舖位租金年漲幅達25%,遠超全港15%的平均水平。深水埗七十年老字號「新香園」因租金暴漲40%被迫遷離原址,正是這種「租金通脹」擠壓本土食肆生存空間的典型案例。
其次是人才爭奪戰。內地品牌通常為店長提供1.8萬至2.5萬港元月薪,較本地同行高出約20%,導致餐飲業職位空缺率高達16%,較疫情前上升3個百分點。這種人才流失對堅持傳統烹飪技藝的老字號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更關鍵的是政策失衡問題。現行的「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基金」(BUD)等資助計劃,其申請門檻將大多數中小型食肆拒之門外。數據顯示,2024年獲批的BUD基金申請中,超過80%流向大型連鎖集團。與此同時,內地品牌來港開設首店可獲最高50萬港元補貼,而本地老字號申請裝修補助卻要面對繁瑣程序,這種差別待遇明顯違背公平競爭原則。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我們呼籲政府立即採取系統性應對措施。首先,應設立專項「本土餐飲振興基金」,為經營超過十年的本地餐飲企業提供三方面支持:按營業額比例發放的租金補貼、專業人才培訓資助和數字化轉型技術支持。其次,必須改革現行資助計劃,設立分級申請制度,確保不同規模的餐飲企業都能獲得相應支持。
從長遠來看,保護香港飲食文化需要多管齊下。政府應牽頭推動「香港味道」傳承計劃,將茶餐廳文化、大排檔文化等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育方面,建議在中學課程中加入飲食文化單元,培養年輕一代對本土美食的認知與欣賞能力。同時,可借鑒東京「老舖支援制度」,為面臨傳承困難的老字號提供營運指導和接班人培訓。
香港的飲食文化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它融合中西、貫通南北,既保留傳統又與時俱進。茶餐廳的奶茶香、大排檔的鑊氣、老字號的匠心,這些都是香港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們歡迎內地品牌帶來新選擇,但必須堅持一個原則:經濟發展不應以犧牲文化傳承為代價。
這場本土餐飲保衛戰,不僅關乎行業生存,更關乎香港的文化認同。我們期待政府、業界和市民能夠攜手合作,共同守護這些承載着集體記憶的香港味道,讓它們能夠繼續在這個國際都會的街頭巷尾飄香,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投資。
作者為香港內地餐飲業聯合會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星島
編輯推薦
劉業強 |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陳志華|多重策略推動綠色金融
梁文聞|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 清晰香港科研發展
來論|阻撓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活動的行徑荒謬無理
譚鎮國|完善教育監管 整治「借殼辦學」亂象
韓成科|重點實驗室落戶三大意義 中央支持香港更要主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