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宇的極端思想和立場眾所周知,「教育刺針」實為「洗腦黃媒」也不是新聞。

文:卓偉

網媒「教育刺針」早前發表「國安教育黑社會化,三料學者淪為國安導師」、「畢業學員要做國安展覽人肉錄音機」等文章,針對國家安全教育青年國安大使培訓計劃及國家安全展覽廳導賞員作出大量罔顧事實的抨擊和抹黑,其中文章更「起底」一名在國安展覽擔任導賞員人士的個人照片及資料,觸犯私隱條例,香港私隱專員公署隨後投訴有關內容,成功令 Facebook 限制帖文部分內容無法在香港瀏覽。

對於有關文章下架,「教育刺針」搞手楊穎宇隨即惱羞成怒,借題發揮指被針對的內容是來自港府宣傳片公開資訊,他更質疑現在使用公開資訊也要跟隨港府紅線云云。楊穎宇的說法完全是顛三倒四,不知所云,連什麼是「侵犯私隱」都未清楚就大放厥詞。

「侵犯私隱」指的是未經他人同意,非法收集、使用、披露或以其他方式處理個人資料,侵犯了個人對其個人資料的控制權和隱私權。在香港,這類行為將觸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教育刺針」的文章明顯沒有得到政府以至當事人的同意,就在文章中披露其個人資料,當然屬於「侵犯私隱」,更何況有關報道充斥着偏頗、惡意以至抹黑內容,將導賞員誹謗為「人肉錄音機」,這不是侵犯私隱又是什麼?而且,「公開資訊」也不代表可以任由取用,更不代表可以用作「起底」、抹黑,任何未經資料當事人同意,將其個人資料公開在網路上,可能造成當事人受到騷擾、威脅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在法律上已屬於「起底」行為。

「教育刺針」的文章,明顯是通過「起底」該導賞員的背景,利用偏頗的報道挑動網絡攻擊和騷擾,這不僅是侵犯私隱,更是惡意的抹黑,將文章下架只是基本,私隱專員公署更應引用《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控告「教育刺針」以及楊穎宇。

其實,楊穎宇的極端思想和立場眾所周知,「教育刺針」以教育之名實為「洗腦黃媒」也不是新聞。最令外界不齒的,是楊穎宇一直打着教育之名,做的卻是埋沒良知、扭曲歷史、洗腦播「獨」之舉,潛逃外國之後繼續利用其頻道不斷進行各種「洗腦」「軟對抗」,對於這些「教育敗類」政府絕不能聽之任之。

楊穎宇的惡行早已是罄竹難書。今年9月將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抗日戰爭十四年間,「四萬萬」中國人民承受了巨大的苦難,作出了難以估量的犧牲,以不屈的信念和無比的堅韌,才換得最後的勝利。但期間所出現的「漢奸現象」,亦成為抗戰期間中華民族最大的「痛點」,而楊穎宇正是這個現象的最明顯例子。

他在2005年擔任考評局做歷史科發展部經理,竟然以「日本於1900年至1945年對中國帶來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為題,利用DSE考試宣揚扭曲歷史,公然美化侵略者的荒謬史觀,引起各界極大反感。他當時強辯指只是想激發學生開放思考,但在群情洶湧下最終被迫辭職,自此走上瘋狂抹黑、對抗國安教育之路。反對派人士過去一直高舉民主、自由、人權,但楊穎宇卻為日本抗華暴行、反人權所為「美化」,稱為「利多於弊」,以思考為名實際是為日本「翻案」,其人之冷血和偏激可想而知。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楊穎宇又指香港水費因為東江水輸港而增加一倍,故意煽動民情。他自稱歷史專業卻罔顧歷史,當年香港遭遇水荒最嚴重的日子,4日供水一次,工商百業幾乎停頓,香港變「死港」,國家在一窮二白之下依然批出3千多萬的東江水工程,救香港於危難之中,當時的巨額工程費有沒有收過香港一分一毫?之後多次擴建工程,所有費用都是國家承擔,讓香港可以合理的價格享受高質、穩定的水源,這些楊穎宇為什麼沒講?

做教育最重要是「立德樹人」,但楊穎宇卻被政治蒙蔽了良知和理智,對於國家的所有成就一概否定,對於愛國愛港人士和行為,在其頻道都會被一律抹黑和嘲弄。教育講求多元、理性思維,但在以教育為名的「教育刺針」裏面,卻是清一色的「洗腦」內容,清一色的抹黑造謠,甚至借香港學童在內地不幸身亡事件大造文章,上綱上線,在家屬傷口灑鹽,足以說明其人其頻道已經失去了基本的良知和理性。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人過去竟然長期在考試局任職,負責出題等重要工作,如果不是因為美化日本而被自揭底牌,這些「敗類」可能現在還在香港教育界煽風點火、荼毒學子。

近日兩個海外黃媒《光傳媒》和《追新聞》宣布合併,合併後的新平台將命名為《追光者 PULSE HK》,發起人包括 RFA 前粵語組主任胡力漢,前《蘋果日報》動新聞主管李家聰,《光傳媒》總編輯梁嘉麗,都是清一色立場極端的反對派媒體人士,而特別的是還包括楊穎宇,他亦是《追新聞》代表。

這些黃媒大聯合,反映了海外反華勢力的整合潮,通過資源、人員的整合,重新打造類似當年《蘋果日報》的大型輿論機器,目的顯然是針對香港而來,而楊穎宇正是其中重要搞手,這已經說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教育刺針」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頻道。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星島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子涵

編輯推薦

房委會:6公共屋邨安裝1100套感測器 安裝800「天眼」打擊高空擲物

本港經濟丨7月零售銷售額升1.8% 連續三個月錄增長

第二屆香港演藝博覽2026年10月舉行 全球徵集活動啟動

傳新世界大股東擬年底前注資100億 另覓合作夥伴入股

特區政府:「深圳-香港-廣州」集群表現卓越 大灣區創新能力獲國際高度肯定 

有片·上合峰會|莫迪與普京手牽手進入會場 會後同乘專車前往雙邊會晤地

海防博物館辦粵港人民抗戰勝利80周年展 重現兩地同心抗敵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