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7月31日公布有關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的修訂。資料圖片

文:橙新聞評論室

為保障教育公平,政府今日(31日)宣布修訂有關條例,規定以「受養人」身份來港人士須在港住滿兩年方有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條例將於2026年10月以後生效,予各大學、政府部門及人才計劃下來港人士充分的應對時間。

「高才通」計劃原本是為引入高端人才、提升本港競爭力而推出,但在一些不良中介引導下,該計劃被包裝成「考試移民」的捷徑,「高才通」來港人士只須為子女辦理受養人簽證而其子女無須在港生活便可以自修生身份參加DSE考試,引發本地社會對「高才通」計劃的質疑。

據JUPAS現有規定,未滿18歲的受養人均視為本地生,可直接報讀教資會資助學位課程,以低學費享受高錄取機率。若這些人才的子女隨父母在港長期生活,相信公眾尚可接受其本地生身份的合理性。若情況相反,難免令人擔憂會有愈來愈多人士仿傚這種「低成本」方式進行「考試移民」,以不合理手段「分薄」本地永久居民子女的錄取機率,最終影響到香港教育公平。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目前,社交媒體上有不少中介公然將「考試移民」作為「高才通」計劃的「關鍵詞」,以「本地生」身份作為賣點進行宣傳。這顯然違背了政府設立計劃的初衷。此外,教育局公開數據顯示,「高才通」推出後首兩個學年,獲政府資助首年學士學位課程錄取受養人數目大致維持在60餘人,但到第三個學年(2024至25學年),獲錄取受養人人數大增至185人。

過度聚焦甚至放大「高才通」計劃中關於受養人的教育安排,同時還影響着計劃本身的公信力。為解決本地人力資源短缺的困境,政府於2022年底提出「搶人才」戰略,推出全新「高才通」計劃,並優化若干原有人才計劃,全面升級引入人才機制。

本月23日勞福局局長孫玉菡表示,自「高才通」開通以來至今年6月底,當局共接到13.5萬份申請,有10.9萬份獲批,其中約兩成「高才」從事創科行業。去年8月機構調查顯示,受訪「高才通」人才家庭收入超過10萬元的佔32%,20萬元或以上則有15%。而「高才通」人才預計每年為香港帶來的直接經濟貢獻高達34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約1.2%。由此可見,「高才通」確實為香港的經濟振興及重點行業復蘇帶來積極作用。

要求受養人居港兩年後才具本地生資格,並不會削弱「高才通」計劃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反之,唯有完善相關安排,才能「篩除」那些抱有其他目的的申請者。無論如何,「高才通」的本質是為香港經濟發展服務,而並非境外人士子女升學捷徑。濫用計劃損害教育公平,亦會造成公帑使用不當甚至引發社會矛盾。政府應持續審視、完善各類人才政策,避免中介利用政策漏洞招攬生意,影響人才政策應有的正面作用。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子涵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