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融媒體工作室 梁輝森 黃鐵安
青磚黛瓦間,成片的鑊耳樓高低錯落,如凝固的樂章;麻石古巷裡,遊人如織笑聲不斷。晨光中,孩子們在朱熹耕讀園追逐嬉鬧,研學團隊沉浸於古村探尋時光密碼;夜色下,歸仁里荷塘畔,朱熹文化燈帶點亮水波,水秀光影共舞,繪就一幅古今交融的夢幻畫卷。這,便是清遠佛岡縣龍山鎮上岳村的鮮活日常。
上岳村風景秀美,衆多鑊耳樓遍布田間村頭
這座始建於元末明初、歷經700餘年風雨的古村,堪稱嶺南大地上的一顆「活化石」。令人驚歎的是,大片古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自2006年起,榮譽接踵而至:廣東省人文歷史最美鄉村旅遊示範點、首批省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文保單位……斑駁的牆體、精美的雕花,無聲地訴說着厚重的歷史,承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
上岳村內,大片古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
乘着「百千萬工程」東風,龍山鎮以典型鎮村建設為契機,深挖上岳古村這座「文化富礦」,完善配套,力促農文旅深度融合。
古韻如何「活」起來? 當地妙招迭出:深挖鑊耳樓、朱熹文化、象棋、習武、耕讀等寶藏,精心打造了朱熹耕讀園、象棋廣場等特色景點,讓沉睡的文化「甦醒」,可觀可感可互動。
朱熹耕讀園
象棋廣場
新貌如何「靚」起來?新修的旅遊大道如「活力動脈」,打通了古村與世界的聯結;煥然一新的生態停車場,是遞給遊客的「整潔名片」。武魁休閒中心、輕食餐廳等服務站點陸續落成,提供研學、休憩、餐飲等貼心服務。尤為可貴的是,當地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古村完成系統性精修,原汁原味的建築風貌得以完美保留——歷史在保護中「新生」。
旅遊大道
上岳古村民俗文化展示館
產業賦能,為古村注入澎湃動力。龍山鎮成功牽手廣東省知名企業四季文旅,對上岳村實施整村運營。其規劃的「觀象山」「從龍山」「探岳山」三大主題路線,巧妙串聯起生態、古韻、人文、美食,正將它們變成實實在在的「富美產業」。
上岳村吸引了衆多藝術家前來採風
遊客在村中參觀遊覽
朱熹耕讀園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70多歲的村民唐阿姨是變遷的親歷者。「以前揹着菜去鎮上賣,累不說,還常『賣不動』。」如今,家門口的小攤成了她的「聚寶盆」,五指毛桃、土茯苓、黃豆等土產成了搶手貨,「最高一天能賣500多元!不用跑遠路,還能顧家,這日子,過去哪敢想!」
上圖,武魁中心建設前;下圖,建成後的武魁中心成為村中一景
上圖,歸仁里前建築拆除前;下圖,當地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使原汁原味的建築風貌得以完美保留
承載着七百年榮光的古村上岳,正沐浴新時代春風,煥發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據瞭解,龍山鎮計劃持續加大投入,完善設施配套,全力打造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同時,將妙用上岳、下岳兩村「山水相連、文化同源、人緣相親」的天然優勢,探索組建「同心共富」聯盟,合力打響「醉美雙岳」品牌IP,讓古村新韻奏響更嘹亮的振興樂章!
本文轉載自羊城晚報・羊城派微信公眾號,獲羊城晚報・羊城派授權轉載。
圖:羊城晚報・羊城派微信公眾號
責編 | 孫紹豪
編輯 | 王冰
編輯推薦
大美嶺南|韶關始興縣周前村 以文藝之名
大美嶺南|汕頭媽嶼社區:多元產業 不止於海
大美嶺南|韶關乳源雕子塘村:文脈鑄魂 瑤寨新生
大美嶺南|雲浮禾地崗村:美麗庭院 一路生花
大美嶺南|汕頭前美村:古宅新顏 燦爛花海
大美嶺南|河源下屯村:嘯仙故里 文旅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