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7月27日至28日,「墨韻新象——當代藝術名家作品展」在香港文鹹道西街18號盤谷銀行圓滿舉行。是次展覽由香港星河畫藝會,阜博集團共同主辦,獲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以及中國文化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是一場具有較高觀賞與學術價值的藝術交流盛會。

「墨韻新象——當代藝術名家作品展」主禮嘉賓

是次展覽以「多元共生.心象萬千」為主題,匯集香港本地與內地10多位藝術家的逾30幅作品,涵蓋國畫、油畫、書法等多個媒介。觀眾在是次展覽中,不僅可以體驗由祁海峰、金耀基、徐里、石果更得以透過展品與創作者的精神對話,思考一個核心命題:當人工智能重構認知邊界、金融邏輯滲透生活肌理,藝術究竟以何種姿態錨定人類的存在價值?

AI時代的審美不可替代性

當演算法遇見心靈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正深刻改變着人類的認知方式。通過算力與GPU的智能分析,AI能夠破解自然科學的密碼、重構符號系統,甚至生成看似「具有審美特徵」的圖像。但在藝術領域,這種技術賦能始終存在一道無法逾越的邊界——人類自覺的審美行為與心靈交互的共振。審美判斷從來不是數據運算的結果,而是自由意志與精神愉悅的終極表達。當我們面對一幅畫作、一件雕塑時,觸動心靈的並非構圖的對稱或色彩的配比,而是創作者注入其中的生命體驗:或許是對城市孤獨的療愈渴望,或許是對個體存在價值的吶喊,又或是對自由精神的永恒追求。這些情感的流動、精神的共鳴,是AI冰冷的演算法永遠無法模擬的「人類專屬體驗」。

星河畫藝會會長伍汝致辭

藝術的本質,正在於它是「療癒現代城市孤獨症的精神寄託」。在鋼筋水泥的都市森林中,人們渴望通過藝術找到情感的錨點——一幅畫可能成為疲憊生活裏的「心靈避難所」,一首樂曲或許是深夜獨處時的「精神慰藉」。這種精神價值的不可替代性,讓藝術在科技狂飆的時代更顯珍貴:它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進化,人類對心靈共鳴的需求永不褪色。

藝術與生活

從「個體表達」到「存在共鳴」,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本質上是「個體存在價值」的雙向奔赴。一方面,「生活藝術化」強調藝術對日常的滲透——當我們用審美眼光審視一餐飯、一束花、一間房,平凡生活便有了精神刻度;另一方面,「藝術生活化」則指向創作的本真:真正的藝術從不脫離生活,而是創作者對生命體驗的誠實表達。這種雙向關係,在當代藝術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位藝術家可能以城市街景為畫布,用塗鴉訴說對社區的情感;另一位創作者或許將日常用品轉化為裝置藝術,探討消費時代的物慾與精神困境。這些作品之所以動人,正因它們扎根於生活的土壤,讓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看見自己的影子——藝術的價值,正在於它讓個體的孤獨體驗成為人類的共同記憶。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致辭

值得注意的是,藝術的「創造」並非簡單的「生產」。正如講話中所言:「所有的創造都是藝術,但藝術的創造是一種神曲。」它需要創作者以自由意志打破思維桎梏,用天賦才華編織精神的錦緞。這種創造性不是技術層面的「新」,而是精神層面的「真」——唯有對生命有深刻體察、對自由有極致追求的靈魂,才能讓作品擁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超越金融邏輯

藝術作為永恒的精神財富在金融化的時代,藝術常被貼上「投資品」「財富符號」的標籤,但這種定位恰恰矮化了藝術的本質。事實上,藝術與金融的關係,是「精神價值」對「工具理性」的超越。金融產品的本質是「人類交往的工具」,它們隨經濟周期波動、因制度變革消亡,始終受限於時空的約束;而藝術是「人類精神交往的終極產品」,它不依賴市場價格定義價值,而以情感共鳴、文化傳承確立永恆性。一幅古典油畫歷經數百年依然震撼人心,一首古詩跨越千年仍能引發共情——這正是藝術的「常青」之處:它承載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人類文明的精神密碼。藝術的價值維度是多重的:它既是「普羅大眾的精神家園」,讓普通人在審美中找到心靈的歸屬;也可能成為「權力與財富的象徵」,被收藏者視為身份的標識。

但這兩種屬性並不矛盾——正如金字塔的基座與塔尖,大眾的審美共鳴構成藝術的根基,而精英的收藏行為則為藝術的傳承提供了物質保障。真正的藝術從不排斥任何一種價值,而是在多重維度中堅守核心:以精神溝通消解隔閡,以審美共鳴連接心靈。

中國金融美術家協會顧問寧克平致辭

審美認同,是美好生活的終極刻度人類對美好的嚮往,本質上是對「美」的追尋。當我們在展覽中駐足於一幅畫前,為色彩與線條心動時;當我們在音樂廳裏聆聽樂曲,因旋律與節奏落淚時——這些瞬間,正是「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藝術的價值,正在於它讓抽象的「幸福」變得可感:擁有一件與自己審美共鳴的作品,不僅是物質的佔有,更是精神的豐盈;配置具有審美認同的生活空間,不僅是環境的美化,更是心靈的安頓。

在科技與金融交織的時代,藝術為我們提供一個錨點:它提醒我們,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人類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永不改變;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心靈的共鳴始終是最珍貴的「演算法」。正如這場展覽所傳遞的——藝術不是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每個人觸手可及的精神家園;它不在博物館的玻璃櫃裏,而在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的堅守中。願我們都能在藝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讓審美成為生活的日常,讓精神的豐盈定義真正的「富有」。

這場展覽選擇香港,恰是對這座城市「文化熔爐」特質的呼應——作為東西方藝術交流的樞紐,香港既承載着傳統美學的基因,又湧動着當代創作的活力,為探討藝術的本質提供了理想的時空語境。

圖:大公文匯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李相怡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