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八間資助大學與教資會簽訂新一份《大學問責協議》。資料圖片
文:余明非
本港八間資助大學與教資會早前簽訂新一份《大學問責協議》,這一舉措意義深遠,既為強化大學管治與問責制注入新動力,也為香港高等院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實現長遠發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新協議其中一個焦點,就是在加強管治與問責方面的要求。新協議列明若大學在管治上或管理撥款上有重大缺失,政府有權調整或收回撥款。這一規定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威懾力。過去,部分院校在管治和資金使用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規範的現象,影響了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院校的健康發展。尤其是過去幾年有大學出現校政衝突,甚至出現政府及教資會介入以平息紛爭的情況。因此,新協議的實施,可望促使院校加強內部管理。同時,新增的「調整撥款」內容,進一步細化了政府在院校出現問題時的干預措施,使問責機制更加完善和有效。
新協議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內容,是要求院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無疑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一步。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香港院校不能孤立存在,而應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配合國家「科教興國」策略,支持國家「五年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等,將為香港院校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豐富的發展機遇。通過與國家戰略的深度融合,香港院校可以吸引更多優質資源,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從區域性院校向世界一流大學的跨越。
同時,協議強調遵循中央政府對香港未來的建議及指引,響應中央「四個必須」及「四點希望」等。這有助於香港院校在發展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教育成果符合國家和香港的長遠利益。香港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愛國情懷和民族擔當,能夠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協議要求院校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教育,以及國家和道德教育、職業道德的學習活動。這對於培養愛國人才、防止反中亂港分子的滋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加強相關教育,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觀,增強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使香港的大學院校真正成為愛國人才的搖籃。
新一份《大學問責協議》為香港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未來,香港各家院校應積極響應協議要求,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強化管治與問責,培養愛國人才,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使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地位不斷增強。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推薦
解局|天津峰會推動上合高質量務實合作
黃溢能|《大而美法案》:香港如何應對美國經濟轉向
鄧飛|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來論|優化「M」品牌 監管升級資助更精準
劉業強 |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陳志華|多重策略推動綠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