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之生活滿意度調查」發布會
【橙訊】7月24日,由香港恒生大學、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激揚工作坊及香港教育行政學會聯合主辦的「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之生活滿意度調查」發布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在港舉行。是次滿意度調查覆蓋1000名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受養人,數據顯示新來港家庭滿意度偏低,粵語語言障礙是關鍵。此外,同日亦舉行了「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需求與發展」、「新香港人家庭與香港學校的聯動」兩場座談會;「CECES Family Portfolio」教育與家庭互動平台亦同步啟動。
現場合照
粵語語言成赴港生活障礙
香港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聯同嶺南大學及恒生大學博士生團隊進行的跨學科研究,針對1000名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展開在學習銜接、語言溝通、社交融入、文化適應方面的調查分析,數據顯示:「受養人對香港生活的整體滿意度偏低,子女不滿尤甚,其中近7成配偶及8成半子女對來港生活感到不滿,3成子女更表示非常不滿,教育和學習是受養人最重視的領域,但超過7成人認為來港升學並非正確選擇;另外,受養人在情感聯繫、工具性支援及信息獲取方面均感匱乏,尤其對子女而言,社會認可的缺失是最大困擾,影響其融入香港社會;在這其中,粵語能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最為關鍵,逾三分一受訪者完全不懂粵語,多數人只是略懂,只有一成半配偶及半成子女能以粵語流利溝通。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粵語能力薄弱是適應香港生活的最大障礙」。
校長論壇合照
校長論壇碰撞教育新思維
當日,圍繞調查結果,多位香港中小學校長、教育界專家、AI行業專家等嘉賓圍繞「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需求與發展」、「新香港人家庭與香港學校的聯動」為主題展開座談會,從未來人才的需求、教育實踐、社會支持等多角度,探討香港如何以「融合」為核心優勢,應對新人才家庭帶來的教育機遇與挑戰。
香港恒生大學莫家豪教授指出,未來教育格局及人才培養應以包容性為核心,促進多元文化融合與平等教育機會;真光中學校長、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表示,中、英、數三大基礎能力至關重要,扎實功底有助青少年掌握更多能力;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李建文指出,建議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系統性整合硬件「Hardware」、軟件「Software」及心件「Soulware」,走進社會開展跨界合作與共融;2015年十大傑出青年、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創會主席鄺海翔表示,未來人才需具備快速學習(Fast Learning)的能力。
校長論壇合照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校長甄靄齡分享表示,學校積極推動「友善社區學校計劃」,建議新香港人家庭學生多參與本地社區活動,增加與本地文化的接觸,提升融入感;聖若望書院小學部及國際學生暨幼稚園校長廖詠琪表示,語言交流溝通成功的關鍵在於建立互信關係,以及彼此的尊重與理解;Ultipa HK 工程總監、新香港人代表張建松分享指出,學校與家庭的雙重支持是孩子成長的關鍵環境,鼓勵以開放心態迎接變化;啟科信息 CEO彭仲然分享表示,關注新來港家庭的在港生活細節,建立生活支援網絡,將會為其個人及企業發展注入動力;激揚工作坊創辦人及項目總監、嶺南大學政策研究—教育政策及管理博士生林翠怡指出,未來應擴展家校協作平台,積極連結社區資源,構建持續互信的夥伴關係;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主席暨總幹事程德智表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協助每位兒童發掘其獨特的多元智能,培養自信成長與跨界發展的未來人才。
同場,幼聯亦正式宣布「CECES Family Portfolio」教育與家庭互動平台啟動。
圖:主辦方提供
責編 | 海源
編輯 | 阮一帆
編輯推薦
首屆亞洲百人可持續農食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打造香港區域食品貿易中心
政青舉辦「愛我中華」香港-青海青年交流團 領略青海多領域成就傳承紅色基因
楊政龍: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立 強化港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使命
全運會|「全運啟航躍動全城」無人機足球亮相西九龍站 科技體育助力粵港澳青年交流體驗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中國歷史進校區:訪昂船洲軍營展覽館
李家超:閩港兩地優勢互補 定會為國家貢獻更多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