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陸軍軍官學校創辦後,珠江江中之小島——長洲島(黃埔),即成為一方熱土。「到黃埔去!」成為各地進步青年的心聲。

黃埔軍校創辦伊始,在如下幾個方面,也就是他種學校所不具備的強勢,釋放出對於青年一代的吸引力,並越來越成為其招生、辦學的有利資源。

黃埔軍校正門

「熱門」教育

當時國內的教育,以法政學校一類為時新;而時新又適合於一般青年就讀,對青年有吸引力的,應當屬於軍事學校。因時代與環境的關係,軍事教育不但被認為是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亦為社會所看重。對於家庭經濟狀況一般而又在尋找為社會、國家服務途徑的青年而言,軍事教育無異於為他們開闢了一條終南捷徑。長久以來,軍事教育極盛一時的情況並未過去,青年人嚮往軍營、報考軍校的熱潮亦未減退。故在當時的教育領域中,軍官學校無疑可登上「熱門」學校排行榜之前列,鍾情於此、往來追逐者,經久不絕。當陸軍軍官學校在廣州創辦時,國內極具知名度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自從1922年12月第九期畢業之後,不再招收正期學生,實際上已經停辦。黃埔軍校的創辦,正「逢」其時,正好「填補」其空缺,似是專為有志於報考軍校者而適時創設。南北各地青年之所以聞風而動,呼朋引類,南下赴考者絡繹不絕,與這種「熱門」學校、「稀缺」學科的吸引力,乃有密切的關係。

背景強勢與資源優勢

陸軍軍官學校創辦於國民黨改組之時。國民黨一大「宣言」的發表,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合作,乃是影響中外、改變歷史進程的大事。國民黨因改組而煥發新機,長期以來組織渙散、頹萎不振的面目,因之改觀,在組織上、政治上轉入了上升時期。孫中山的威望,也在提升。黃埔軍校作為國民黨改組的產物,國民黨改組的成效,正轉化為黃埔軍校的辦學資源和招生號召力。此外,隨着保定軍校的停辦,保定之「中央」軍校性質與格局,業已消失。黃埔軍校這所國民黨之「黨立」軍校,亦有取代保定、讓自己成為「中央」軍校的勢頭;後來黃埔軍校的名稱,亦標出了「中央」二字。故黃埔軍校實佔據了當時國內軍事教育的制高點,其背景、地位極具強勢,其品牌亮麗之至。至於這所學校所擁有的來自蘇聯的人、財、物的援助,更非別的學校所能具備。此為黃埔軍校自身之凝聚力、吸引力所在。

靈活的招生手段

黃埔軍校招生手段靈活,除公開招考之外,在尚不便公開的地方,採取祕密、半祕密的方式招生,並以廣渠道、多措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手段,在全國及南洋招攬考生。韓國、越南等地青年,亦聞風而至。例如通過國民黨一大代表、各界有影響人士在全國各地物色、引薦考生;派「招生委員」「學生募集委員」「特派員」往各地辦理招考;在廣州之外的一些地方(上海、開封等)成立招考辦事機構,實行分層次篩選等。國民黨的某些地方黨部及中共的某些地方組織,亦以不同的方式,介入了招生工作。在黃埔第一期學生中,集中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保定、安慶、衡陽和上海這四個地方委員會的「書記」「委員長」或「代理委員長」(依次為楊其綱、楊溥泉、趙枏、周啟邦),集中各地黨、團骨幹於一校之內,這絕非出於偶然,而是在招生之中組織渠道開通、組織手段運用的體現。國民黨和中共在考察、選拔、推薦和輸送考生的過程中,各自運用組織機制、組織渠道、組織手段,發揮組織的作用。這些舉措,對黃埔軍校順利招生,吸收人才,起了保證的作用。

教官的帶動和學生互相吸引

黃埔軍校的教官、職員,有不少是帶着學生來的。如第一期蔣超雄說,他是「隨父執季方先生去廣州」的。季方為軍校初創時的特別官佐。黃埔軍校學生對他們同學、同鄉的吸引,其事例更不勝枚舉。如三期生劉安祺說:「我受到徐州中學歷史老師孫樹成先生的教化和指導,決定南下投考黃埔軍校。」孫樹成,第一期第二隊學生,畢業後任第三期區隊長、第四期連長,對劉安祺考入黃埔,起了帶動作用。韓國教官楊林致信《獨立新聞》主編崔昌植:「黃埔軍校為我們學生(指韓國學生)入校提供方便」;並一一說明報考黃埔軍校應當注意的事項,希望他們預先做好準備。從這封信可以看出,黃埔教官為引進學生,不遺餘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北伐軍進至兩湖時,湖南湘陰青年陳漫生(步青)收到了他的四叔陳毅安的來信:「火速到廣東投考黃埔軍校。」陳毅安為第四期經理科學生,此時尚未畢業。陳漫生到廣州後經考試,編入第六期入伍生隊。

宣傳效應

外界對黃埔軍校的了解,有通過黃埔辦學的成效而得知,亦為多渠道的、不脛而走的宣傳所致。孫中山北上,病逝北京時(1925年3月12日),各地隨之舉辦各類悼念活動,這對孫中山是一次大規模的宣傳,當中包括了對他手創的黃埔軍校的事跡宣傳。黃埔教官、學生參加平定商團之役,驅逐滇、桂軍,兩次東征,在實戰中釋放出巨大的軍事能量,更加迅即擴大了黃埔軍校的影響,媒體稱黃埔「為中國革命前途開一新紀元」。黃埔軍校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黃埔教官、學生擁有許多參與政治活動、投身革命戰爭、參與各種社會運動的機會和展現自身價值的場合。黃埔軍校是大批傑出人才的成長和集散之地,是一所軍事學校,也是一所政治學校,還被孫中山稱為「黨校」。這些均為黃埔軍校的吸引力、包容性所在,亦其涵蓋面、影響力和輻射力所在。各地青年嚮往黃埔軍校,不懼千難萬險,跨過千山萬水,一心「到黃埔去」,是有其緣由的。

孫中山逝世後,黃埔師生的護靈行列。

陸軍軍官學校創辦後,於短短數年間,養成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日後參加東征、北伐、土地革命戰爭、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著名將領,不少出身於此。黃埔軍校教育成效之取得,是多項條件、多種因素、多方努力所致,並非只是某種單一的原因所造成,但也與黃埔軍校學生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素質有着莫大的關係。菁菁者莪,樂育材也。黃埔軍校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故而能夠使其成為一所軍事政治名校。

推薦閱讀

《黃埔軍校史(1924-1927)》(增訂版)

作者:曾慶榴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點擊書封,立即購買)

本文轉載自香港中華書局微信公眾號,獲香港中華書局授權使用。大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黃埔軍校如何區別於他種學校,吸引當時青年「到黃埔去」?〉。

圖:香港中華書局

責編 | 羅茜

編輯 | 佳婧

編輯推薦

有片|李家超落區到筲箕灣愛東邨視察 探訪長者與街坊交流

文華東方8萬元晚餐約會騙案 23歲「借尿遁」男子被捕

孫東:香港創科發展近年突飛猛進 大灣區龐大市場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沃土

傳分拆全球電訊業務在港上市 長和:未就任何交易作決定

李成鋼訪美晤華府商貿官員 討論落實中美經貿會談共識

特朗普撤銷賀錦麗特勤保護 外界質疑對政敵發動新一波報復

何永賢︰有信心縮短公屋綜合輪候時間至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