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不僅提供了出行便利,更為市民提供了靈活就業的機會。資料圖片
文:陳志華
特區政府近日公布《規管網絡預約出租汽車服務的立法建議》,為糾纏十餘年的網約車爭議邁出關鍵一步。這不僅是順應科技發展與市場需求的務實之舉,更是打破行業壟斷、提升整體交通服務質量的必要改革。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其交通政策應當以市民福祉為核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擁抱創新,促進良性競爭。
審視歷史脈絡,的士服務曾是香港繁榮的縮影。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時期,的士站前長龍不絕,司機收入豐厚。然而近二十年來,的士行業面臨多重挑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市民出行習慣改變、鐵路網絡持續擴張,加之服務質素長期備受詬病:拒載、揀客、繞路、車況老舊、態度不佳等問題屢見不鮮,導致去年運輸署接獲的投訴創下十年新高,達1.3萬宗。的士每日載客量從高峰期的百萬餘人次,跌至現今僅60多萬,市場份額雖仍佔點對點交通的78%(約69萬人次),但頹勢難掩。
正是在此背景下,網約車平台自2014年進入香港,以其透明計價、便捷預約、服務評價及電子支付等優勢,迅速填補了市場空白,贏得近20萬乘客(佔點對點交通22%)的青睞。市民用選擇投票,明確表達了對於更優質、可靠出行服務的渴求。智庫調查顯示,超過7成市民認為單靠的士無法滿足交通需求。網約車不僅提供了出行便利,更在近年經濟下行壓力下,為數以萬計擁有私家車的市民提供了靈活就業的機會,超過6成網約車司機表示其一半收入依賴於此,部分人坦言若無此業,「恐需領綜援」。
然而,網約車長期處於法律灰色地帶,根源在於陳舊的「出租汽車許可證」制度。該制度限制嚴苛(如牌照上限1,500個、車齡要求苛刻),早已無法適應市場需求,導致「白牌車」問題懸而未決逾十年。此次政府提出的三方發牌制度(規管平台、車輛及司機),正是對症下藥之舉:
平台責任明晰化:要求本地註冊、數據存港、嚴格審查旗下車輛司機資質、購買足額保險、確保收費透明。平台需為其運營承擔明確法律責任。
車輛安全標準化:設定合理車齡要求(首次登記≤7年),並強制年檢及購買商用第三者保險,確保運營車輛的基本安全水平。
司機資質規範化:司機需通過背景審查、考核及職前培訓,確保專業素養。現有合資格的士司機可便捷轉行,增加就業彈性。
遺憾的是,的士業界(尤其部分車行及牌主)對此改革的反對之聲,難掩其維護既得利益與壟斷地位的實質。他們要求將網約車數量嚴控在「1000輛以內」或實施高門檻競投,卻對自身數千輛超齡「積木車」及服務頑疾避而不談;他們抱怨網約車「爭飯吃」,卻迴避了牌照制度本身早已異化為炒賣工具的歷史,市區紅的牌照一度被炒至723萬元,遠超其服務本質的價值,如今雖跌破200萬元,牌主損失慘重,但這更多是市場對畸形牌照泡沫的修正,而非網約車的「原罪」。將行業困境簡單歸咎於新競爭者,既無視了市場對優質服務的渴求,也阻礙了行業自我革新的動力。
政府的立法框架體現了平衡與務實。堅持「總量控制」原則,正是基於香港道路資源緊張、九成出行依賴公交的現實。參考國際經驗(如倫敦的士與網約車比例約為1:6.5),香港目前約1.8萬的士對應3萬活躍網約車司機(比例約1:1.7)的安排已屬審慎,旨在讓網約車作為公共交通的輔助與補充,而非顛覆。關鍵在於,此框架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更可靠的選擇,並通過良性競爭倒逼整個點對點交通行業提升服務質量。
立法只是起點。我們強烈支持政府頂住壓力,堅定推行此改革,並在未來工作中:
以科學設定網約車總量:基於實際市場需求(目前仍有約20%需求未滿足)及道路承載能力動態評估,避免人為製造稀缺損害市民選擇權。
同步推動的士業改革:設定合理的士車齡上限,嚴格執法打擊拒載等違規行為,研究牌照制度改革,引導行業聚焦服務提升而非牌照投機。
香港的繁榮,離不開高效、多元、以民為本的公共服務。支持《規管網約車服務》立法,就是支持一個更安全、更便捷、更具選擇自由的出行未來,讓的士與網約車在公平的規則下各展所長,最終令全體市民受益。是時候打破壟斷的城堡,擁抱一個更具活力的交通新格局。
作者為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推薦
解局|天津峰會推動上合高質量務實合作
黃溢能|《大而美法案》:香港如何應對美國經濟轉向
鄧飛|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來論|優化「M」品牌 監管升級資助更精準
劉業強 |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陳志華|多重策略推動綠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