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4名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的罷免案日前投票,所有罷免案均未獲通過。資料圖片
文: 韓成科
針對24名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的罷免案日前投票,所有罷免案均未獲通過。這個結果頗出乎外界意料,原因是過去幾個月,「大罷免」聲勢浩大,民進黨更由以前靠「側翼」主導改為親身上陣,以公權力「助戰」,在網絡上更充斥各種罷免「藍白」的輿論導向,各種「抹紅」文宣此起彼落。一般估計,就算「大罷免」未能畢其功於一役,但若干國民黨「高危」議席很大可能會罷免成功。但最終「大罷免」卻在相對高的投票率下全軍盡墨。25比0的結果,綠營哀鴻遍野,主導者更「拒絕再玩」,表示下一輪罷免案將交回民進黨,對於「大罷免」結果,有幾點觀察值得留意。
其一是民進黨在「大罷免」中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時間,公權力全面落場,「側翼」全力動員,甚至出動「史上最長軍演」的造勢,但最終竟然一席也罷免不了,這當然是一場慘敗。
根據台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通過罷免案須達成兩項門檻:一是「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二是「同意票數達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考慮到非正式選舉如補選或罷免投票,一般投票率都較低,而且提出罷免的一方也有較強的動員理由和動力,所以只需簡單多數以及「同意票數達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就可以成功罷免,這個門檻明顯是較低。而且,以台灣選票結構,在綠營全力動員之下,要取得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其實並不難。所以,「大罷免」是在一個門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進行,加上這次的動員力度,投入的資源,最終沒有一席成功罷免,這對於民進黨執政是一次重大打擊,甚至影響到明年的「九合一選舉」。
其二是為什麼民進黨大敗?從選戰策略上講,國民黨和民眾黨都汲取了過去罷免案的經驗。早年國民黨對於罷免投票,往往採取「冷處理」,不炒熱,降低選民投票意欲的策略,最終令投票率達不到選舉人總數門檻。然而,這個策略卻存在缺陷,原因是選舉氣氛不是你不炒熱就可以自然冷卻,相反國民黨的沉默和低調,更可能令輿論變得一面倒,令民眾覺得國民黨心虛退縮,反而助長罷免氣勢。這次國民黨針對罷免案一改策略針鋒相對,全面反擊,針對民進黨施政不力打蛇打七寸。而民眾黨這次並沒有「立委」面對「罷免」,外界都關注其支持者會否改為支持國民黨,最終從得票看,這次「藍白」成功再次「合流」,是在罷免戰中反勝的關鍵。
從根本原因講,「大罷免」雖然是針對若干政治人物,實際是台灣「執政黨」與「在野黨」的一次對決,賴清德期望通過罷免「定點清除」「高危」的國民黨「立委」,從而一舉扭轉「朝小野大」格局,避免施政繼續受到「藍白」的阻撓。這是「大罷免」的唯一目的,不是出於民眾利益考慮,而是政治上的惡鬥。本來,解決政治爭拗應該通過對話以至妥協,但民進黨卻要利用罷免的低門檻,通過將現任代議士拉下馬去實現所謂「完全執政」,這個出發點本身就沒有多大正當性和道德高地。
最終「大罷免」更演變成對賴清德執政表現,對其「抗中謀獨」路線的一次表決。民進黨及其「側翼」都將「抗中」作為這次「大罷免」的主調,什麼「出賣台灣」,抹紅伎倆似曾相識。但在上次大選中無往不利的「抗中牌」,在這次「大罷免」卻失靈。這說明台灣民眾對於民進黨操弄「抗中」議題已經出現「審美疲勞」。政治不能當飯食,賴清德執政以來,「抗中謀獨」走得愈來愈急,愈來愈露骨,結果卻令到兩岸對立不斷拉升,各種經貿文化交流受到嚴重干擾,台灣經濟首當其衝,早已民怨沸騰,尤其在關稅戰下,特朗普根本不將台灣放在眼內,賴清德的「投降」換來的卻是高關稅。當前台灣正處於內外交困境地,賴清德施政無力,解困無心,反而企圖借「大罷免」換移島內視線,怎可能得到台灣民眾支持?
台灣民眾與其他地區民眾並沒有兩樣,「求發展、發和平、求生活」是全世界民眾的共同呼聲,但賴清德仍在死抱「反中抗中」大旗,仍在玩操弄政治的一套,除了最極端的綠營支持者,對於中間民眾完全沒有吸引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發展是最樸素的道理,希望和平發展,希望生活過得更好,「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個民意不是民進黨可以改變。「大罷免」的失敗正反映台灣民意走向,厭倦政治操弄、期待民生改善,更是對「台獨」、「抗中謀獨」、撕裂社會的明確說不。
其三是網上民意與現實存在愈來愈大的落差。這次「大罷免」網上聲勢之盛是歷年之再,各種社交媒體被廣泛利用進行動員,有學者在投票前更分析指新媒體如何影響這場「大罷免」。但結果網上輿論的聲勢卻未能轉化為選票,反而在網上宣傳上處於劣勢的「藍白」陣營,卻實現反勝,這次結果再次說明網上輿論與真實民意往往存在落差。
其實,這種情況並非台灣獨有。當年奧巴馬參選美國總統期間,美國Amazon就發表了一項很有趣的統計:一些稱讚奧巴馬的書,基本上只有奧巴馬的支持者才會買;至於批評奧巴馬的書,則只有奧巴馬的反對者才買。這種情況不單反映在書籍,更反映在網上,簡單而言就是人在有立場的情況下,只會選擇接收符合自己立場、喜好的信息,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Confirmation Bias(確認偏見)。而網絡上的「大數據」更加劇了這種現象,支持「大罷免」的人鋪天蓋地接收到的都是支持和認同「大罷免」的信息,令他們誤以為「大罷免」就是真實民意,但同時,反對「大罷免」的人為免在網上引發爭議,往往較少表態,因而令網上民意更加一面倒,令民進黨及其「側翼」完全誤判形勢、錯判民意,以為勝算在握。
近年,網絡宣傳逐漸成為政治傳播主流,不同政黨及政治人物都投入大量資源經營網絡,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政治始終要回歸基本,政績、操守、表現、民眾的福祉才是政治人物爭取支持的重中之重,而不是聘請一班水軍,在網絡上經營造勢,但政績一塌糊塗,就如民進黨般,網絡如何聲勢浩大,終歸只是支持者的圍爐取暖,這對於香港同樣有借鏡作用。
作者為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推薦
陳志華|改革香港金融市場的六個關鍵
馮煒光|重新定義「本地生」 保公帑運用得宜
陳凱文|助來港人才置業,毋須「購房通」
陳嘉華|北上熱潮下的本土餐飲保衛戰:香港味道何去何從?
博梁|推廣抗戰歷史 成青年愛國教育新動能
劉暢|解讀《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投資者、創業者與人才的機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