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出席中歐企業家座談會。
文:陸宇
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以下簡稱「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內地外交學者指出,儘管此前外界對本次峰會預期不高,但中歐雙方仍達成一些原則性共識,為未來可能的合作奠定基礎。
24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習近平就中歐關係未來發展提出三點主張。一是堅持相互尊重,鞏固夥伴關係定位。二是堅持開放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摩擦。三是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規則秩序。歐方表示,習近平主席有關歐中關係的三點主張至關重要。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簡軍波表示,這三點主張為中歐今後加強合作指明方向,有助於促進彼此更大程度的開放,指引雙方為爭取求同存異做出努力。
今次中歐峰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指出,中方願同歐方推動經貿合作提質升級,鞏固深化貿易、投資等傳統領域合作,積極拓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合作,取得更多成果。雙方可以打造「升級版」中歐出口管制對話機制,保證中歐產供鏈穩定。雙方要堅持通過對話磋商、深化合作,妥善解決分歧摩擦。
簡軍波指出,「升級版」中歐出口管制對話機制意味着,今後雙方可協商建設更加機制化的出口管制措施,包括更加快速便利的對歐稀土出口管制渠道。他表示,中國採取出口管制舉措有自身道理,歐洲卻未必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矛盾雖然存在,但通過雙邊磋商管控,可以儘量把分歧降到最小。
本次峰會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貿易額從建交時的24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7858億美元,相互投資存量從幾乎為零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如今,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歐盟是中國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目前,已有30多個歐洲國家獲赴華免籤待遇,為中歐增進交流、深化合作注入新動力。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孫興傑指出,在美國對全球發動關稅戰的背景下,中歐合作的空間以及必要性非常大。不過,因為俄烏衝突,以及歐盟在出口貿易和產業安全政策方面欠缺靈活性,中歐合作潛能尚未充分挖掘。通過本次峰會,雙方高層進行面對面溝通,有助於雙方相互理解,從而破除一些雜音干擾。
會晤後,雙方共同發表《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簡軍波表示,該聲明將有雙重利好。一方面利好國際社會,尤其在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國際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背景下,能激勵並引導更多國家投身全球節能減碳事業;另一方面也促進中歐經貿合作,因為綠色產品的開發運用涉及雙方諸多企業和市場空間。
簡軍波認為,雖然今次峰會僅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但歐盟高層能飛抵北京,與中國高層舉行會晤,本身就說明雙方仍重視彼此關係,這對於維護中歐之間的穩定和可預期性至關重要。孫興傑則表示,中歐峰會是一個重要觀察窗口。在當前世界政經格局中,中美歐俄日五大力量中心,形成非常複雜的多層次互動關係。今後對中歐關係的研判,應從這五大力量的互動關係中把握軌跡。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新華社
編輯推薦
解局|天津峰會推動上合高質量務實合作
黃溢能|《大而美法案》:香港如何應對美國經濟轉向
鄧飛|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來論|優化「M」品牌 監管升級資助更精準
劉業強 |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陳志華|多重策略推動綠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