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青少年長時間置身屏幕環境,將對其生理與心理構成考驗。
文:梁毓偉
踏入數字化時代,Z世代及00後的童年成長,已深度與互聯網及電子產品結合。它既是兒童及青少年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但同時也可能因為沉迷而影響身心健康。衞生署早在2014年已發表《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報告》,警示長時間置身螢幕環境,將對生理與心理的構成考驗。然而隨着智能設備滲透率突破9成,有關問題不但未有改善,反之更成為一種「數位侵入」,變成兒童成長時面對的一項隱憂。
根據政府《學生健康服務2023至24學年報告》指出,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以及過量和不適當地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都是當前香港學生普遍面對的健康問題,而當中就以過分使用電子屏幕的影響最為廣泛,例如6至12歲學童中有近半每日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超過2小時、中學生更近9成。亦由於過多使用電子屏幕娛樂,連帶也令學童久坐不動缺乏體能活動、視力與專注力,以至心理社交健康及睡眠質素均受到影響。除此之外,過分使用互聯網亦代表兒童及青少年更容易接觸網上良莠不齊的資訊,他們在缺乏分辨及核實內容下,價值觀亦更易受到誤導或灌輸錯誤思想。
儘管大家都明白電子屏幕產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但現行規範與社會應對卻顯得捉襟見肘。政府雖於2014年頒布《兒童電子產品使用指引》,建議6至12歲兒童每日娛樂性螢幕時間不超過2小時,但過去多年不但未有落實有關教育工作,而且指引亦未有再更新。反觀國際社會在限制兒童使用電子屏幕已坐言起行:荷蘭已禁止學生課堂內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以提升學生學習專注度及校園社交互動質量;新加坡則推行「茁長SG計劃」(Grow Well SG),將數位素養納入基礎教育,並適時更新「孩童螢幕使用指導原則」以限制學童用電子產品;澳洲則立法禁止16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平台以減少不良信息的侵擾等。相比之下,特區政府的指引似乎就流於空泛及過時。
面對此種既要學習科技,但又要維持適度使用的平衡,筆者認為需要構建政府、學校、家庭三方聯動的防護體系,以保障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首先於在政策及社會層面,政府應盡快更新2014年的《兒童電子產品使用指引》,令建議標準因應現實環境及科技狀況而作出更新,譬如可參考世界衞生組織最新準則,將屏幕使用指引細分為教育、娛樂、社交等不同場景標準,同時亦可集結社會力量,為學生提供定期作驗眼、護眼等支援;而學校作為未成年社會化的主要場域,更需要透過豐富戶外體育、藝術創作、科學探索等課餘活動,幫助學生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向學生傳達「善用而不濫用」的使用網絡價值觀。
至於在家庭層面,由於家長是教育子女的最重要責任人,因此本身「以身作則」減少使用電子屏幕,對孩子的行為模式已具示範作用。事實上,若家長長期以電子產品作「電子育兒」,那又如何叫子女減少上網,而親子關係又何以能建立?故此為人父母者自己亦要適量使用電子屏幕及上網,反之應多與子女溝通,營造屏幕以外的親子時光,彼此增進關係之餘,亦有助於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建立平衡的數位習慣。而當使用電子屏幕時,家長也應與子女先「約法三章」,商訂好使用時間,從而令兒童及青少年減少沉迷電子屏幕的機會。
互聯網與電子產品的發展浪潮雖不可逆轉,但卻並非洪水猛獸,當中關鍵在於建立「健康使用」邊界。若政府、學校、家庭與社會各界凝聚合力,透過家校合作積極引導,自然可為孩童構建平衡的成長環境,既能暢享數位技術帶來的知識便利,又能守住身心健康的底線,令孩童在科技與人文的交融中,度過健康快樂的童年。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網絡圖片
編輯推薦
解局|天津峰會推動上合高質量務實合作
黃溢能|《大而美法案》:香港如何應對美國經濟轉向
鄧飛|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來論|優化「M」品牌 監管升級資助更精準
劉業強 |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陳志華|多重策略推動綠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