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環境」是一種由觀者主動參與的藝術作品。環境藝術於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興起,後來被稱為裝置藝術。當觀者在環境作品中穿梭或在其四周行走時,會感受到物件、光、流動影像和聲音的刺激。
自20世紀中葉以來,環境一直是全球藝術的重要一門,為今日風靡一時的沉浸式體驗奠下基礎。然而,人們對此藝術形式的重要歷史的了解並不全面,因為大部分開創先河的環境創作在展出後即被拆毀,而且,藝壇至今幾乎只關注男性藝術家。
德國慕尼黑藝術之家巡迴展覽「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將首次亮相亞洲,於9月20日在西九文化區M+登場。展覽展出1950年代至今來自亞洲、歐洲和南北美洲12位女性藝術先驅的環境藝術作品,回應藝術史的性別失衡狀態,凸顯女性藝術家創意非凡的視野。
慕尼黑藝術之家「Inside Other Spaces: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6–1976」展覽現場。圖為亞歷山德拉・卡蘇巴(Aleksandra Kasuba)作品《光譜通道》
展覽將展出9件誕於20世紀中葉的歷史作品。策展方經悉心研究,與藝術家本人、藝術家遺產管理機構、修復專家及學者合力重現原作。這些作品橫跨感官、情緒、身體與自然等不同層面,共同展現女性藝術家對空間、觀眾經驗與社會結構的深刻介入與再思。如著名女性主義藝術家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創作於1966年的《羽毛室》,渺渺茫茫的純白色異世界內填滿300磅「零殘忍」羽毛,觀眾被羽毛包圍,成為作品一部分。柔和光線與弧形牆面,營造出與世隔絕且無邊無際的氛圍,顛覆由男性主導、以堅硬材質為基礎的雕塑傳統。
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作品《羽毛室》
此外,M+特別委約3位亞洲女性藝術家全新創作,其中泰國藝術家碧娜里·桑比塔的《房屋在崩塌》(2025)是一件不斷變化的體驗式環境作品,由數千個泰國khid枕頭組成。而鹽田千春的《無限回憶》以標誌性的紅線交織整個展覽空間,包圍3件高聳的紅色長裙。金守子的《呼吸》則將橫跨M+博物館2樓中庭,以半透明的繞射膠片包裹窗戶與天窗,隨日光變化,將建築轉化為虹彩的流動景觀。
該展覽由藝術之家藝術總監Andrea Lissoni及米蘭文化博物館館長兼米蘭市跨文化項目與公共藝術總監Marina Pugliese策展,並與M+資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務副總監施羅素共同策劃。施羅素表示,此展覽重構這些開創先河的環境作品,令觀眾有機會親身接觸重要的歷史作品,並欣賞當代亞洲藝術家極具感染力的全新委約作品。
山崎鶴子1956年作品《赤(蚊帳狀立體作品)》
為配合是次特別展覽,M+將於展期內舉辦一系列公眾活動。2025年9月20日(星期六)展覽開幕當天,M+將舉行兩場講座,由展覽的兩位聯合策展人Andrea Lissoni與Marina Pugliese主講。講座將探討展覽的創作發展和策展理念,以及作品背後的核心概念。M+隨後將舉行藝術家講座,由施羅素主持,帶領碧娜里.桑比塔、鹽田千春與金守子3位委約藝術家進行對談,深入探討她們的藝術實踐,並分享她們如何透過沉浸式與互動形式與觀眾建立連結。
M+全新特展「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日期:2025年9月20日至2026年1月18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一休館,星期五延長至下午10時)
地點: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二樓西展廳
更多詳情可參閱M+活動網頁
圖:M+
編輯推薦
首爾香港周|香港藝術館首度在韓舉行吳冠中作品展 促進兩地文藝創意交流
文化走訪|每一幕都像電影分鏡!闖進Wes Anderson的美學宇宙
香港故宮展出逾60件故宮博物院珍寶 慈禧太后肖像畫限時登場
邀眾體驗沉浸時間生命的輪轉循環 香港舞蹈團《廿四節氣》載譽登場
香港故宮與V&A合作首展8月登場!詳解莫臥兒王朝黃金時代巔峰工藝
宋詞雅韻吹動「新國風」 上海歌舞團舞劇《李清照》9月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