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風
近日,《彭博》引述消息人士透露,包括恒生銀行(00011)及交通銀行(03328)在內的多家香港銀行,曾初步探討成立「壞賬銀行」(Bad Bank)的可行性,以處理業內日益增加的不良貸款問題。
壞賬銀行是一種專門設立的金融機構,旨在從銀行收購和管理不良資產或問題資產,從而讓原銀行清理資產負債表。其主要目的是將不良資產,例如難以收回成本的貸款或預計未來難以全額償還的款項,轉移至一個獨立實體。通過以折扣價(Haircut)轉讓這些資產,銀行雖然會承擔一定損失,但能將不良資產隔離轉移,從而使資產負債表更乾淨,增強投資者信心,提升市場對銀行的信任。
然而,金管局迅速回應,明確表示無意設立壞賬銀行,亦認為無此需要,相關銀行亦無此計劃。
設立壞賬銀行的核心問題在於:由誰牽頭成立?如果由銀行本身出資設立壞賬銀行,其母公司仍是原來的銀行,則無法實現真正的資產隔離,結果壞賬銀行徒具虛名,毫無實質作用,相信各大銀行志不在此。
一般而言,壞賬銀行必須由第三方機構設立及營運,才能突顯其「獨立實體」的角色;加上這些特別為處理「垃圾資產」而成立的公司,本身資產較為「乾淨」,可能是淨現金公司,可以像堆填區一樣接收大量垃圾,甚至有機會從中發現有價值、相對優質的資產,進行回收,高價轉售,賺錢離場。
不過,銀行出售的資產,可能不只是垃圾那麼簡單,有時甚至可能「有毒」。銀行在出售不良資產前,或會通過各種方式包裝,使資產看似較為優質,以減少折讓幅度,甩身之餘也可榨取更多價值,或會令一些缺乏處理不良資產經驗的管理公司,巨虧收場。
如有經驗的私募基金或專業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它們的首要目標通常是盈利,而非考慮社會影響。若香港商業地產市場表現持續低迷,地產商無法償還貸款,目前銀行在金管局監管下,仍需遵循《香港企業財務困難處理守則》,原則上是避免有銀行為求套現,快速「斬倉」 Call Loan,引來其他銀行效法,從而令整個行業出現劇震。這也給予有問題的企業,有更多時間應對流動性危機。
可是,私募基金不是銀行,不受金管局監管,若銀行將不良資產的擁有權售予這些私募,一旦借款人違約,基金可能立即採取極端措施:要求即時還款(Call Loan)、收回物業、追討差額,甚至清盤。這可能成為壓垮香港商業地產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對經濟造成進一步衝擊。
金管局高調否認設立壞賬銀行,顯示其對此持謹慎態度。當前香港銀行業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商業物業貸款,至於住宅按揭及資產管理業務仍然穩定。根據金管局數據,本地銀行的資本充足比率普遍較高,理論上足以自行吸收損失。因此,金管局認為毋須額外設立壞賬銀行,以免製造不必要的市場恐慌。
作者簡介:
徐風,財經專欄作家,加密資產投資者。遊走於傳媒與金融之間,專注研究經濟及行業趨勢變化,發掘投資機會。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中通社
編輯推薦
渾水專欄丨緬甸稀土與特朗普「商業外交」的實踐
周顯專欄丨打仗先死良家子
十一少丨銀行股恒生東亞壞賬顯著 地方智慧表現遜環球金融
徐風專欄丨内卷不停 京東美團少碰為妙
工商舖HighTea丨街知巷聞:彌敦道(有片)
耀才專論丨尋找AH差價收窄股份 平保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