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公布失業數字,建造業失業率由6.3%升至6.8%,餐飲業則由5.7%升至6%。資料圖片

文:陳凱文

在《基本法》訂明的「一國兩制」規定下,香港維持着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在此情況之下,正所謂「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一部分人熱衷於服務資本家,為其充當代言人或筆桿子,實在是社會常態。然而,有識之士若是一窩蜂地充當商家的嘴替,甚至盲目地為經濟右傾政策說項,任由草根階層的利益受損,矛盾便會不斷積累,直至到達臨界點爆出亂事,最終影響社會穩定。

事實上,即使不提倡階級學說的西方社會學界,也把勞工保障和福利制度,稱作「社會安全網」,奈何香港近年來,卻有着反其道而行之勢,兩年前聽從商界建議,推出「行業輸入外勞計劃」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便是典型例子。早在商界建議之時,已指出輸入外勞只是旨在壓縮人力成本,結果必然是促使商家降低本地工人,特別是所謂低技術工種的待遇。

另一方面,由於本地並無禁止不合理解僱的完善法規,部分商家很有可能在輸入外勞之後,藉故把工資較高的本地工人裁掉,最終推高部分行業的失業率,從而令階級矛盾被激化。更重要的是,香港跟內地居民同文同種,兩地又存在薪酬差距,導致商界在招攬外勞之時,更傾向聘請法律上被劃為「境外」的內地工人。如此一來,萬一香港出現經濟下滑,造成部分行業失業率攀升,便可能被有心人大做文章,以此煽動港人仇視內地的情緒。

是故,隨着政府近日公布失業數字,建造業失業率由6.3%升至6.8%,餐飲業則由5.7%升至6%,遠高於整體失業率的3.5%之時,有媒體和壓力團體以此做文章,實屬情理之內。為此,有評論質疑失業率升與輸入外勞之間的關係,宣稱「失業率高並非簡單地由輸入外勞所致,而是勞動力供需在結構上存在不匹配」,又指輸入外勞是「提升行業服務質素、促進行業升級轉型以及維持整體競爭力的必要之舉」。以失業率作為要求停止輸入外勞的依據,是對「香港勞動市場結構性問題的誤判」。

可是任何一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會發現這種堆砌着一堆術語的說辭,不過是虛張聲勢。若說香港要產業轉型,例如是發展AI、無人機、機械人、納米晶片,本地沒有此等高新科技的研發人才,自然只能夠輸入外勞,但建造業和餐飲業乃傳統產業,又有何技術是本地工人並不掌握,須由外勞補充?所謂行業升級轉型,又是拉大旗作虎皮,對方若是說有啥新的建築技術,或者新的烹飪技巧,乃至是引入烹飪或傳菜機械人,需要特聘外來的技術工人,尚可以被理解,但實際上真是請這類專才乎?

答案真是不言而喻,所以低技術工種跑去請外勞,吹個啥的行業升級轉型呢?至於所謂「勞動供需在結構上存在不匹配」,也是一堆唬人的用詞,用作掩飾部分商家的孤寒和年齡歧視。文章引述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之言,指有僱主極力招聘卻難以找到合適人才,有僱員四處尋找工作卻求職無門,但雙方提出的薪金要求又是什麼?合適人才又是何定義?人工隻字不提,誰知招工難是否因為待遇太差?

此外,有人把人口老化作為招聘外勞的理由,也是耐人尋味。香港沒法定退休年齡,除非有人證明社會老齡化令不少長者選擇退休,加上某些工種有特殊的體力或視力要求,因而造成勞工短缺,聘請外勞才有合理性。然而,文中提的是食肆樓面,不是消防或救生員,沒啥特殊的體能要求,卻去拿人口老化說事,還要何不食肉糜,呼籲從事低技術工種的長者退休,便有着變相地宣揚年齡歧視之嫌。

最為趣緻之處,在於業界及其代言人,一直以人口老化,作為難以招攬年輕人入行,因而要輸入外勞的理由。熟悉經濟學基本供求定律的人,都知求過於供源於價格過低,價格偏高則會出現求過於供,所以餐飲業難吸引本地年輕人入行,但能吸引外勞,主因是兩地平均工資存在差距,好讓商家可以更低工資,謀取外勞的勞動剩餘價值。從本質上而言,輸入外勞是本港商家透過搶奪內地市場勞動力,達致壓縮本地工人工資的牟利過程。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周琋瑜

編輯推薦

運輸署籲學生明日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聯合國秘書長:中方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

男司機昂船洲大橋跳橋 救起送院搶救不治 

周顯專欄丨日本天皇應否納妾?

也門胡塞武裝證實總理命喪以軍空襲 揚言報復警告外企撤離以色列

商務部:中方反對美國將出口管制工具化 將採措施維護企業正當權益

黃澤林第三圈打足五盤出局 美網神奇之旅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