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第35屆香港書展正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7月18日,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上海復旦大學宗教學院教授李天綱出席《何以澳門》新書推介會。在澳門工作三十多年的吳志良,作為積極推廣澳門文化,在其最新著《何以澳門》中,他以「文化澳門」、「文學澳門」、「閱讀澳門」、「灣區澳門」等章節,向讀書介紹澳門最新情況。

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右)與上海復旦大學宗教學院教授李天綱(左)

志良表示,書稿原是他在各個場合的演講稿匯編而成,也包括他在香港專欄的文章結集。2014年,吳志良出版《閱讀澳門》,這次新書《何以澳門》可作為該書的姊妹篇,代表作者對澳門歷史文化、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他認為澳門的特點之一是背靠祖國,澳門文化華洋融合、雙軌並行,中間有融合,所以澳門與香港的發展歷程並不完全相同。

他又細述澳門於中西文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在中國眾多城市中,澳門應該影響最深遠、最持久的。其他港口城市如香港,澳門就早300年發展,此外,泉州亦早就中斷港口城市的角色。所以,澳門是東學西傳、西學東漸的橋樑,西方新的思想、理念、科技能夠經澳門傳達內地。

此外,吳志良又提到魏源《海國圖志》、鄭觀應《盛世危言》,以及孫中山在澳門的角色,甚至更早的湯顯祖《牡丹亭》對澳門也所影響,其他如繪畫的透視法、音樂、數學都影響了中國文藝的發展,因此澳門的影響力和作用都很大。過去三十多年,作者研究和思考澳門的歷史文化如何形成,包括一直以來具備的獨特性、在國家發展路上扮演的角色,以至未來人類文明發展中可以繼續發揮的作用。作者希望出版《何以澳門》能引起更多香港讀者重視。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對中西文化交流發展素有研究,他指大眾通常將澳門與香港聯繫成「港澳」一整體,彼此有着相似的背景,例如廣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然而港澳卻又如此不同,令這兩座城市於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兩種不同的性格。他憶述吳志良於南京大學的博士論文〈生存之道〉,文中寫的是澳門獨特的性格,包括萄葡牙人與澳門、香山待地做貿易,葡人東漸遂形成近四五百年澳門的重要歷史。此外,哥倫布往西走,開發美洲大陸;達加馬往東走,向亞洲方向進發,通過好望角後經印度往馬六甲,最後經南中國海而發現中國和日本。他們的經歷,對於大眾今日了解何以澳門、何以香港、何以上海、何以中國都很重要。而這些觀點,於《何以澳門》一書中,皆有所提及。

閱讀推薦

《何以澳門》

作者:吳志良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歡迎至2025香港書展現場選購)

內容簡介:澳門是嶺南文化的核心地帶和最佳演繹,是人類文明的實驗室,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典範。「一國兩制」精闢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五大特性」,是人類政治文明、制度發展的重大創新,是講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的最佳題材。

《何以澳門》,是澳門前世今生的探尋和叩問,從文化、文學、灣區、家國、制度和澳門學的維度,勾勒澳門文化的全景,為澳門之所以成為澳門提供答案。字裏行間,飽含了作者對澳門的熱愛、對文化的專注和對信念的堅守。

文章轉載自香港中華書局微信公衆號,獲香港中華書局授權使用。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書展講座|何以澳門〉。

圖:香港中華書局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婉忱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