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第35屆香港書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今屆書展以「飲食文化.未來生活」為年度主題,於場內場外將舉辦超過620項文化活動,涵蓋世界各地知名作家的講座、新書推介會及多元文化活動。

7月17日下午,世界視窗講座系列「我手寫我口:時空穿梭四百年看中外廣東話書寫作品」講座於會議室S426-427室舉辦,講者是《我手寫我口:中外人士廣東話書寫(1535-1935)》的兩位作者李燕萍及片岡新。本書為二人繼《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後最新作品,研究廣東話在中外作品中的運用,蒐集六十部書寫廣東話的作品,帶大家跨越四百年歷史文化。講座內容選取新書中的有趣例子,以二人一貫的輕鬆對答展開,並加入不少互動環節,參與者聽得津津有味,現場氣氛輕鬆愉快。

二人一個是教外國人廣東話的香港人(李燕萍)、一個是在香港教中文語法的日本人(片岡新)。因為他們都對研究廣東話有興趣,所以先用了20年研究外國人用廣東話書寫的作品,近年又繼續研究中國人用廣東話書寫的作品。講座內容共分三部分,一部分是中國人書寫的作品,一部分是中國人書寫(中外交流)的作品,最後一部分則是外國人書寫的作品。兩位講者將它們變成「三架電梯」,還配以可愛的動畫效果,讓觀眾仿若搭乘電梯,在不同作品中穿梭。

李燕萍及片岡新以廣東話特色「睇真啲」串連全程,第一部分率先盤點了明朝廣東地方志《廣東通志初稿》、清朝廣東百科全書《廣東新語》、清末外國官員學習廣東話教材《粵音指南》、《廣東白話報》中的廣東話,當中夾雜對不少廣東話淵源的講解,比如「打邊爐」原為「打便爐」,「便爐」是用魚、肉、蜆、菜等食材煮的羹,是在1561年的《廣東通志》中,才把「便爐」改成「邊爐」。到了清朝,吃火鍋被稱為「打邊爐」,而這個說法,則被廣東人一直沿用至今。

二人也會舉身邊的例子來解釋廣東話俗語,比如講解到「大頭蝦」時,李燕萍笑言總說自己的先生片岡新是「大頭蝦」,因為他經常看書看到忘記萬物,錢包不見了也留意不到。講座每部分都設置一個可以通過掃描QR Code參與的互動題目,提交後,觀眾的答案會顯示在PPT上,充滿互動性。

談及「民初民間流行的語言遊戲」時,兩位講者還準備了三道謎題,不妨來猜猜圖片中講的是甚麼物件?

「二號電梯」中,中國人書寫(中外交流篇)也有不少有趣內容:《紅毛番話貿易須知》講解清朝早期商用英語學習之法,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人如何通過廣東話注音學外語,類似今時今日的空耳。廣東番話將英文「one」注音為「溫」,而「唔做得」的廣東番外則成了「哪堅都(no can do)」,相當於英語cannot do。李燕萍更表示,沿用舊時注音,她母親至今都會把芝士讀作「癡士」。

到了外國人書寫的「三號電梯」,首位來華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廣東話土話字彙》是最為濃墨重彩介紹的作品,這也是第一本由外國人編寫的英粵雙向辭典。為方便傳教,傳教士們除了廣東話,還積極學習客家話、潮州話,並把在西方世界頗有影響力的英文著作翻譯成廣東話漢字版,《辜蘇歷程》便是20世紀初《魯賓遜漂流記》的廣東話版。

大家看到滿書的拼音或許會有些疑惑,兩位作者表示,以前識字的人不多,故以拼音取而代之,大家可以此了解故事內容。但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這樣的拼音書,包括方言聖經,都逐漸衰落了。

廣東人「我手寫我口」的傳統源遠流長,但鮮有人知,事實上,中國人早在16世紀就已經開始以廣東話著述,外國人在19世紀來到廣東後,亦開始用廣東話寫作。《我手寫我口:中外人士廣東話書寫(1535-1935)》如時光之舟,載讀者溯流明清至民國,品讀1535-1935年間六十部中外人士書寫廣東話的作品。這些作品涵蓋辭書、文學、商貿、宗教、語言、生活等多個領域,生動勾勒出昔日廣東社會的語言特色、生活圖景與文化肌理,更讓人窺見東西方語言文化交融時迸發的絢爛火花。如果聽完講座仍覺不過癮,不妨細細閱讀二人精心寫就的這本著作。

兩位講者為讀者簽書

圖:橙新聞

責編 | 羅茜

編輯 | 羅茜,謝不尤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