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文:陸宇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判斷中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重心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增效轉變。內地學者指出,這顯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從「造城」向「營城」突破,香港需把握長處與特色,實現差異化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加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十年間提升14.21%,僅2024年就開工建設和籌集安置房達189萬套,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讀公辦學校的比例達96.8%,承載約75%以上人口的19個城市群已初具規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指出,中國城市化建設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階段性跨越。
劉典認為,中央時隔十年再次召開最高規格城市工作會議,標誌着中國城市發展模式換擋。中國連續4年城鎮化率增速跌破1個百分點、房地產深度調整、城市風險集中暴露,同時,「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城市樞紐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這次會議首次把「存量提質增效」定為總抓手,推出「五大轉變、七項任務」,強調穩步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建設綠色韌性智慧城市。劉典認為,這顯示出了中國城市發展理念從「造城」到「營城」的突破。
此前,外界有觀點稱中國的城鎮化已「到頭」,經濟將「見底」。對此,劉典指出,21.9萬個老舊小區待更新、1.7億農民工市民化潛力待挖掘、部分城市群同城化指數仍小於0.5,均顯示中國城鎮化仍存極大發展空間。
此外,會議強調要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在劉典看來,此舉意在用「盤活存量」替代「擴張增量」,通過萬億投資撬動建築、家電、社區服務等全鏈條需求,進而同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使其成為擴大內需與產業升級的交匯點。未來,城市更新與數字化、低碳化融合,還將創造出萬億級新場景,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發展活力。
本次會議的召開,意味着香港的城市建設與發展也要「與時俱進」。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認為,城市的發展動力取決於城市的特色和功能。香港的特色便在於其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的「三中心一高地」國際化戰略定位,可憑此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形成差異化發展動力。
會議部署的七大城市工作重點任務中,首要便是優化城市體系,構建組團式、網絡化城市群與都市圈。張玉閣點明,香港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布局協調互補、城市間合作緊密、創新資源共享流動,已初步構建起組團式、網絡化的城市群都市圈。
重點任務還提出要建設創新城市,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上取得突破。張玉閣認為,於香港而言,其發達的航運、貿易、金融等屬服務業類「軟」新質生產力,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和新型工業化建設則屬「硬」新質生產力。未來香港打造創新城市,還需探索發展硬性製造業新質生產力,着力推動「軟」「硬」新質生產力均衡發展,為城市創新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同時,創新城市在空間規劃布局上,也需為創新科技發展與新型工業化提供相應的空間保障。
當前,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等業態的發展正深刻改變城市和生產生活的功能樣態。張玉閣強調,未來香港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還要充分考慮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可能產生的問題,注重「人產城融合發展」,進行具有前瞻性、超前性的規劃和建設。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新華社
編輯推薦
解局|天津峰會推動上合高質量務實合作
黃溢能|《大而美法案》:香港如何應對美國經濟轉向
鄧飛|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來論|優化「M」品牌 監管升級資助更精準
劉業強 |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
陳志華|多重策略推動綠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