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風
核數師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Going Concern)的狀況提出質疑,揭示該公司正面臨財政問題,有機會是流動資金不足,出現周轉不靈的情況,有流動性壓力;或公司未來1年需要償還的款項,遠遠高於目前持有的流動資金,最終或會資不抵債而造成違約等。
不過,如果單單依賴核數師提出「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性」的意見,就「睇死」上市公司會在未來12個月內「爆煲」,則反映投資者對公司營運的理解,看得太過簡單,原因是核數師的意見單純點出上市公司的Going Concern存有風險,而不是「篤定」這家企業無法自救,必然破產收場。如沒有清晰理解當中的關係,只有單向的「非黑即白」思維,一見核數師有意見,就當作企業無法自救,想法就如上周五天文台雖然明知低氣壓接近香港,按歷史經驗會帶來連場暴雨,但最終雨都無滴,成為大眾笑話。
事實上,即使核數師提出質疑,但上市公司只要繼續核理好債務,出售資產或用各種財技集資抽水「籌旗」,償還最迫切的貸款等,讓銀行及債權人感到滿意,願意為即將到期的債務展期,都可以救得一時,靜待行業曙光初現。
以近期出現債務違約的英皇國際(00163)為例,公司其實早在2022至23財年,已被核數師德勤就其持續經營能力提出質疑。儘管如此,英皇集團至今仍未破產,成功「捱」過2年多的時間。這表明即使核數師發出警告,企業仍有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延緩危機,拖得一時得一時。
另一案例是大成生化科技(00809),過去10年來,其持續經營能力每年都被核數師質疑,但公司依然維持運營,未有破產停業。這類例子顯示,核數師的質疑雖然揭示了財務困境,但並非企業必然倒閉的鐵證。企業只要能妥善處理債務問題,爭取到銀行和債權人的信任,或在行業復甦時抓住機遇,仍有可能渡過難關,延長生存時間。
另一方面,市場也有上市公司爆煲前,核數師仍未就其持續經營提出質疑的例子。內房企業融創中國(01918)於2022年3月底,因未能按時發布2021年年度業績而停牌,隨後被申請清盤,最終通過債務重組才得以復牌。然而,在2020年財報中,核數師羅兵咸永道並未對其持續經營能力提出任何質疑。
畢竟,1年時間容許太多突發情況,影響企業資金變化:如突發性的金融危機,銀行落雨收傘要求盡快還款;可能準業主擔心市道,簽署買賣合約後也紛紛撻訂,令地產商失去潛在的現金;供應商突然縮短數期,令企業突然面對現金流問題。更有甚者,如內部員工穿櫃桶底,或上市公司「金主」要求核數師網開一面,隱惡揚善,避免銀行因見到核數師對其經營能力提出質疑,而收緊貸款額度等。
「持續經營的重大不確定性」雖然意味著企業面臨財務困境,但作為「釘死」企業的唯一指標,並預期在短時間內資不抵債,實則想法過於片面,容易判斷失誤,像天文台一樣貽笑大方。
作者簡介:
徐風,財經專欄作家,加密資產投資者。遊走於傳媒與金融之間,專注研究經濟及行業趨勢變化,發掘投資機會。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圖:星島
編輯推薦
渾水專欄丨趣談港台兩地一場文壇筆戰
周顯專欄丨台灣只是美國貨架的一件商品
周顯專欄丨越南是死局 親美是飲鴆止渴
十一少丨設計軟件公司Figma創IPO神話
徐風專欄丨「演唱會經濟」挽救濠賭股
耀才專論丨恒指呈現疲態 高息股神華進可攻退可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