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巴士是香港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早在百年以前已經投入服務,時至今日仍然是市民代步的熱門選擇。雖然每天乘搭巴士的人多不勝數,但卻很少人了解這種在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香港的發展歷史。

1909年7月27日,《華字日報》刊載議政局(行政會議)所定之車轎新章(新規例)部分內容,當中提到由尖沙咀碼頭至九龍船塢(黃埔船塢)或紅磡之「公眾電機車」(巴士)車費為每人一毫,如少於三名乘客,則每人收費三毫。這就是最早的巴士服務,亦是政府最早有關經營巴士的法則。

1918年港島最早巴士

翌年,由於連日手車(人力車)罷工輟業,前往愉園遊樂場者皆稱不便。由即日下午五時至晚上九時止,有自由車(汽車)兩輛,由鵝頸電車站(現打小人處)常川載客來往愉園,每位收費一毫。1918年6月24日馬場大火慘劇之後,愉園仍在報章刊登廣告,指出備有自由車多架,來往鵝頸車站至該遊樂場門口,每位收一毫。稍後,服務停止。此即為港島最早的巴士服務。經營港島巴士業務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成立於1933年4月28日,其前身為 1924年組成之中華汽車公司,行駛九龍的深水埗及九龍塘等,與港島無關。而當年在九龍行走的中巴是漆黃色,九巴是紅色,啟德汽車公司是綠色。

中區至東區車程1.5小時

在1970年代,香港巴士出現一次大變革。兩巴從英國及印度引入大量二手巴士,只有細小的窗口及絨面的座位,夏天乘搭,悶熱不堪。同時,中巴亦將全部佳牌阿拉伯單層巴士改為雙層,主要用於行走山頂線的巴士。到1973年,兩巴引入丹拿珍寶雙層巴士,有一行為三座位者,十分擠迫。而由於車輛大幅增加,加上地下鐵路的興建,多條包括英皇道及彌敦道等的主要幹道經常擠塞,尤其是中環至東區,以及油麻地、尖沙咀、旺角至美孚一帶,車程往往長達一至一個半鐘。

約1975年的銅鑼灣高士威道,可見三部中巴及九巴。

東廊、西隧解燃眉急

對此,當局決定興建銅鑼灣至愛秩序灣的東區走廊,以及由中區至石塘咀再接駁山道及薄扶林道的架空道路,但工程需時五、六年,遠水不能救近火。真正解決問題的是地下鐵路於1979年10月起陸續通車,主要幹道因而恢復通暢。稍後,東區走廊通車,加上東區海底隧道和西區海底隧道投入服務,巴士亦由「熱狗」改為「冷氣開放」,乘車體驗大大改善。

以上故事皆可圖文並茂的見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顧問鄭寶鴻的新作《香港巴士百年光影——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之中。本書作者花逾20年潛心挖掘,精選300幀珍稀歷史影像,系統考據1900年代至今的巴士車型、路線變遷及城市風貌。從日據時期艱苦營運的巴士公司、彌敦道首代雙層巴的出現、1970年代公交網絡的轉型,到極具收藏價值的早期車票特寫及車長資料等,完整呈現出歷史細節,生活在香港這座城市裏的人必定深有共鳴。

本地文化歷史講座系列|從公眾電機車到雙層巴士:香港交通的黃金年代

日期及時間:

2025年7月17日 下午6時至7時30分

地點:

灣仔博覽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4-225

講者:鄭寶鴻

欲知更多詳情,可點擊第35屆香港書展網頁

本文轉載自香港商務印書館微信公眾號,獲香港商務印書館授權使用。大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從「一毫子車費」到冷氣巴:香港巴士百年進化史,你搭過幾款?〉。

圖:香港商務印書館

責編 | 米婭

編輯 | 佳婧

編輯推薦

李家超落區到筲箕灣愛東邨視察 探訪長者與街坊交流

文華東方8萬元晚餐約會騙案 23歲「借尿遁」男子被捕

孫東:香港創科發展近年突飛猛進 大灣區龐大市場為科研成果落地提供沃土

傳分拆全球電訊業務在港上市 長和:未就任何交易作決定

李成鋼訪美晤華府商貿官員 討論落實中美經貿會談共識

特朗普撤銷賀錦麗特勤保護 外界質疑對政敵發動新一波報復

何永賢︰有信心縮短公屋綜合輪候時間至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