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香港書展即將開幕,一本可能讓「金迷」感興趣的學術著作《談故論金:金庸小說讀書筆記》隆重面世。這本由金庸研究專家邱健恩博士撰寫的新作,不僅是一部深入淺出的「金學」指南,更是一把打開金庸武俠宇宙多重時空的鑰匙。對於金庸愛好者而言,這或許是我們距離金庸原始創作現場最近的一次機會。
版本迷宮:金庸武俠的「六變七版」奇觀
翻開《談故論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金庸小說版本變遷的系統性梳理。邱健恩博士以文獻學家的嚴謹,完整揭示了金庸作品「六變七版」的演變歷程:
金庸
從1955年《新晚報》上青澀的連載初稿,到2006年最終定稿的新修版,金庸對其作品的修改竟跨越了半個世紀。許多我們熟知的經典情節,在原始版本中竟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楊過的生母原是捕蛇女秦南琴而非穆念慈;李莫愁出場時竟是個獨眼道姑。當然少不得改版後更「經典」的,比如後來惹出無數熱議、新修版中黃藥師與梅超風那段欲說還休的師徒情愫。
五十年來,金庸對其武俠小說的修改絕非簡單的文字潤色,而是經歷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身分與心境,從而影響他如何看待人情世故,是一次次世界觀的重構。書中舉例對比了不同版本的關鍵差異:台灣遠流版與香港明河社版的《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在君山大會上的出手方式竟有顯著不同;《天龍八部》結局中段譽與王語嫣的關係走向,更是經歷了從團圓到分離的根本性改寫。這些發現顛覆了我們過去對金庸作品「一成不變」的認知。
1994年電視劇《射雕英雄傳》劇照
追更體驗:解密連載時代的「鈎子」藝術
《談故論金》最引人入勝的章節,莫過於對金庸連載時期創作技巧的深度剖析。邱健恩博士將這種技巧形象地稱為「鈎子藝術」——即每天連載結尾處設置的懸念手法。
書中記錄了1955年《新晚報》刊載《書劍恩仇錄》最初七天連載內容的收束,讓我們得以親歷那個武俠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
第一天結尾:「他之所以成為李沅芷的師父,說來有一段機緣巧合的故事。」(翌日交代何事)
第三天結尾:「忽然房門推開,跌跌撞撞的走進一個人來,李沅芷不禁大驚。」(到底誰進來了?明天自會分曉)
第七天結尾:「陸菲青出於不意,無法閃避,竟中了他鐵琵琶手的毒手。」(陸菲青會死嗎?請看明天的連載)
金庸贈予東吳大學的《書劍恩仇錄》
這些精心設計的懸念,讓當年的讀者如痴如醉,每天翹首以盼報紙的到來。這種與作者、與無數陌生讀者同步追更的集體閱讀體驗,是後世讀者永遠無法複製的珍貴記憶。邱健恩寫道:「以後的讀者無論如何,再也享受不到當年連載時每天追看小說的那種緊湊與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談及了1962年《倚天屠龍記》中一個已經被作者修改抺去的「鈎子」: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前夕,成崑成功設計偷襲明教一眾高手,此時楊不悔竟突然出現在重傷的明教眾人面前,面對武功高强的成崑,這個毫無武功的少女將如何應對?這個在單行本中被删除的情節,在在展現了金庸在小說連載時期挖空心思的敍事張力。
2002年電視劇《倚天屠龍記》劇照
實物復刻:觸摸武俠歷史的溫度
《談故論金》令人驚喜的,還有隨書附贈的珍貴文獻復刻:《新晚報》報章連載「書劍恩仇錄」、《明報晚報》報章連載「書劍恩仇錄」、三育版書本版「書劍恩仇錄」…… 這些復刻品不僅是收藏家的至寶,更是研究金庸創作過程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比可以清晰看到,從連載版到單行本,金庸如何精心調整敍事節奏,如何潤色人物對話,甚至如何重構整個情節走向。作者在書中詳細解讀了這些修改背後的創作心理,讓我們得以窺見大師的思考過程。
致金迷:一場跨越時空的武俠對話
無論是哪一種讀者,這本書都將為你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讀金庸,不僅要讀他寫了甚麽,更要讀他刪去了甚麼,了解版本的更迭變遷,《談故論金》就是帶讀者重返創作現場的時光機。
推薦閱讀
《談故論金:金庸小說讀書筆記》
作者:邱健恩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文章轉載自香港中華書局微信公眾號,獲香港中華書局授權使用。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談故論金》:金庸版本學的饕餮盛宴,帶你重返武俠原初現場〉。
圖:Wikimedia Commons、豆瓣
編輯推薦
香港書展|7月16日開幕!橙新聞多個平台精選逾30場講座同步直播
聯合出版集團千種新書文創書展亮相 邀眾共赴從茶餐廳到元宇宙閱讀漫遊
新書推介|《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2》:探訪消逝中的唐樓之美
香港書展|商務印書館新書巡禮 多元佳作引領閲讀遠征
書展新書|首部中英對照詠春實錄出版 葉問嫡傳弟子親述七十載習武秘聞
薦書|你必須「放棄」才能成長,做出明智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