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2025年香港書展推出的《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2》,是兩年前《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的續作。唐樓不像古宅、洋樓般有着光彩的過去,不少人對唐樓更抱有成見,印象都是「爛唐樓」、「破落」、「窮人住處」等,很難想像唐樓能夠與美學連繫。事實上,唐樓的不少回憶確實不算美好,但唐樓這種建築也不會是絕對的醜陋。作者陳國豪將在《香港唐樓故事2》中,與讀者一起尋找看似不存在,但在靜心細看下就能發現得到的唐樓美學以及香港故事。
回歸根本:到底何為唐樓
《香港唐樓故事2》首先從唐樓的前世說起,原來,這種建築在不同地區有着不同的名稱:廣州、澳門及潮汕等地稱為「騎樓」,馬來西亞、新加坡稱為「店屋」、「五腳基」,香港就稱為「唐樓」。
1870年代太平山的「第一代」唐樓
唐樓在香港開埠初年落地生根,原型是嶺南一帶的「竹筒屋」,呈狹長形狀,金字屋頂,簡樸實用,一般是兩層高,每層面積不過500呎,但一般都塞滿至少50至60人,甚至人畜共住一室,衞生環境惡劣,導致傳染病頻生。因此,政府實行華洋隔離政策,洋人區內只可興建洋房,華人自然是興建中式建築,當時太平山一帶及今天中環街市一帶,逐漸成為華人聚居的社區。
唐樓美學的開端:在實用的基礎上建立自己風格
在《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中,是以「建築物料及技術」為香港唐樓劃分出四代,但在《香港唐樓故事2》中,則以唐樓的建築美學作為主軸。不過,香港唐樓不同時期的美學發展沒有明顯分別,部分建築風格也模稜兩可,一些能夠確認相同建築風格的唐樓,建成的年代跨度也比較飄忽,所以,《香港唐樓故事2》是按建築風格及美學類別進行簡單分類,而不是唐樓美學發展的斷代,時序也不是當中考慮的重要元素。
《香港唐樓故事2》把港式唐樓大概分為四種最主要的建築風格類別。在第一章中,通過九龍城的大和堂、餘樂里戰前唐樓群以及西環的合德故衣行,以了解這類横跨數個時代、功能實用為主的唐樓,如何逐步確立其建築美學。
大和堂是最為典型但又平平無奇的騎樓式建築,外面亦沒有太多灰塑裝飾。
土生土長的變奏:當裝飾藝術元素到臨之時
傳統唐樓很長時間都以傳統中式風格為主,但當西方各種建築風格來襲時,唐樓也逐漸增添了西式建築的一些外觀風格,香港唐樓開始奏出屬於自己的變奏曲。《香港唐樓故事2》第二章,談到香港唐樓與盛行於1920年代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結合後的變化,包括灣仔船街18號、北河街58號、侯王道1號及3號,以及運動場道1號及3號。
溯本尋源,裝飾藝術一詞起源於法國,這種藝術風格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已經出現在巴黎及布魯塞爾,在1925年才正式命名,並進入藝文、時尚及建築界,正式成為當代主流。這時期興建的唐樓也同樣應用了這種藝術風格,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在建築外牆總能找到垂直線條、門窗的幾何圖案設計以及由幾何圖形構建而成的欄杆。
船街18號整體採用了1930年代裝飾藝術風格設計,華麗的幾何圖形鍛鐵欄杆。
顛覆流俗的建築:與新古典主義元素結合
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在唐樓的美學當中至為重要。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又稱古典復興式建築風格,泛指18世紀中葉歐洲流行的一股熱潮。當時,啟蒙思想開始深入人心,從考古中發現希獵古典藝術之美,並以「復古」之名反思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奢華建築風格,通過採用現代的材料和技術,以古典式的題材來表現創新的風格,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幾何圖形之美。
現存香港唐樓中具有強烈古典復興式風格的,包括「公利真料竹蔗水」的荷里活道60號、帶有兩組古典柱式的彌敦道729號以及由八根花崗石柱構成「走馬大騎樓」的雷生春。在《香港唐樓故事2》第三章,細說雷生春的建築美之餘,也會繼續探索其他與古典復興風格融合的港式唐樓,包括元州街75號及大坑戰前唐樓群的故事。
荷利活道60號建築的正立面,露台的兩層都分別保留了兩組多立克柱式,帶來歐洲風格的欄杆扶欄及簷楣也是「古典復興式」風格的元素。
「怪獸」崛起:打造包豪斯之城
不同於初代唐樓的中式建築元素、戰前現代的裝飾藝術、新古典主義風格等,戰後唐樓大多採用最不起眼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如包豪斯風格及摩登流線型作為設計。包豪斯風格的唐樓建築就是用最簡樸的外貌、簡約的線條,採用三合一混凝土,以倒模形式興建,一切都以快速重建城市為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的興建追不上住屋及工廠大廈的需求,無奈之下,政府就在1955年修改《建築物條例》,結合住宅、商業以及輕工業用途的「綜合用途建築物」應運而生,如《香港唐樓故事2》第四章介紹的鰂魚涌「怪獸大廈」益昌大廈建築群,提供逾二千個住宅單位,建築群內各式各樣商舖一應俱存,自給自足;另一方面,密集、壓迫的空間感,簡潔流線的外形帶來的震撼感,從下而上仰望,如同被怪獸吞噬。
自1980年代起,唐樓漸漸停止興建,包豪斯風格的港式唐樓已成最後探戈,除了「怪獸大廈」,第四章中還會介紹北角唐樓群、佐敦八文樓及消失中的長沙灣兼善里。
鰂魚涌「怪獸大廈」益昌大廈建築群以現代主義、包豪斯風格等設計,簡潔流線的形,帶來神秘,而視覺上又充滿震撼感。
棄之不甘:逝去的唐樓美學
轉角唐樓、洋樓在戰前戰後都是一種潮流,與單純的直角轉角比較,弧形轉角呈現的圓潤線條及劃時代的流線型設計,能令當時的建築顯得更加「摩登」。目前,戰前轉角唐洋樓,只接近二十幢,而戰前弧形轉角唐樓,同時把「戰前」、弧形轉角」及「唐樓」三種要素集於一身的,便只有坊間所說的「全港僅存三座」了。其中一座便是雷生春,在《香港唐樓故事2》第五章,便會介紹餘下兩座戰前弧形轉角唐樓:青山道301號及303號,以及汝州街269號至271號。
青山道301號及303號,其建築形制是精心設計的幾何謎題——對稱的「箭簇」形立面。
香港靈魂的棲息處
唐樓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本身,也在於那些依附其間的老字號。這些老舖在夾縫中存活,但隨着重建浪潮的逼近,更多未被記錄的唐樓老舖都將被迫結業,或遷往他處,但離開了原址的老字號,往往就像被移植的古樹,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唐樓是香港人共同記憶的載體,失去唐樓,失去的將不僅是建築,更是一段段具體而微的生活史,是這座城市曾經的温度與靈魂。《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2》能讓更多人在唐樓完全消逝之前,看見它們的美,聽見它們的故事,而不僅僅是在照片中追憶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地方。
《尋蹤覓蹟:香港唐樓故事2》
作者:陳國豪
出版社:非凡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文章轉載自香港中華書局微信公眾號,獲香港中華書局授權使用。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書展前奏|消逝中的唐樓美學〉。
圖:香港中華書局
編輯推薦
香港書展|商務印書館新書巡禮 多元佳作引領閲讀遠征
書展新書|首部中英對照詠春實錄出版 葉問嫡傳弟子親述七十載習武秘聞
香港書展|世界文藝廊設主題展「有枱.閱食」 邀觀眾互動探索文化滋味
中年女性他鄉奮鬥實錄 《飄到香江的雲——港漂媽媽9故事》出版
香港書展|中華書局逾百新書將登場 古物舊照結集喚醒本土記憶
薦書|你必須「放棄」才能成長,做出明智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