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訊】在當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身邊那些藴含深厚傳統文化的細節。色彩,作為視覺藝術的核心元素,不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文化的象徵。中華教育於今年香港書展全新出版《華夏風物 中國傳統色彩志》系列圖書,由木姜花編繪,以獨特的視角挖掘中國傳統色彩的豐富內涵,帶領讀者走進一場絢麗的文化之旅。

《華夏風物 中國傳統色彩志》系列分為多個主題,包括《花草樹木篇》、《鳥獸魚蟲篇》、《天地山河篇》、《美食佳餚篇》以及《衣住行娛篇》,每冊圍繞一個主題,深入探討中國傳統色彩的起源、演變及其在文化中的應用。書中不僅展示了色彩的視覺美感,更通過歷史文獻、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等多維度解析,揭示色彩背後的文化意義。

kaiyu-wu-PGQjqgvpufU-unsplash (1).jpg

隨類賦彩

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傳統的「隨類賦彩」概念。南北朝時期著名畫家兼美術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品畫的六個標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統稱「六法論」。這被奉為中國畫最科學、最系統的鑒賞準則。其中,「隨類賦彩」是中國畫着色的基本標準,指繪畫時要根據所描繪物體的種類和特性施用不同色彩。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都是用綠,畫竹要用偏綠的竹葉青,畫松要用透點黑的松綠色。將松綠色用於竹,描繪就會失真。哪怕都是畫竹,不同形態的竹,用色也是有講究的,如竹葉用偏綠的竹葉青,竹節用偏灰綠的竹青,新生的竹筍則要用青色的蒼筤色……其中含的一個終極規律便是,着色要合乎自然,遵循自然規律。

image.png

傳統色系觀

中國傳統色來自於自然,這決定了它的體系受古人看待自然的方式影響。古人看待自然的方式,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從天地初開時一片混沌,到陰陽二氣生出「兩儀」,到天、地、人「三才」,到東、西、南、北「四象」,再到金、木、水、火、土「五行」基本定格。相應地,中國傳統色的發展也經歷了由混沌一色到黑白二色,到黑、白、赤三色,到黑、白、赤、黃四色,再到黑、白、赤、黃、青五色觀的漫長歷程。

五色伴隨陰陽五行而生,黑、白、赤、黃、青依次分別對應水、金、火、土、木,也稱為「五正色」。五正色兩兩相配合成的顏色稱為「五間色」,分別為綠、紅、碧、紫、流黃。五正色和五間色就是中國傳統色的基礎構成。

image.png

在不斷的發展和演變中,最終形成紅、黃、綠、青、紫、褐、黑白七大色系,在神話傳說中分別對應七位仙女,即七仙女。

於是,中國傳統色不僅擁有了自己的體系,還擁有了掌管這個體系的神,且以團體的形式出現,為後人營造出一個龐大而又豐富的意象世界。

image.png

從傳統到生活

從花草樹木到鳥獸魚蟲和天地山河,從美食佳餚到衣住行娛,書中將色彩與自然萬物緊密結合。《花草樹木篇》中描繪了牡丹的國色天香、竹子的青翠挺拔;《美食佳餚篇》則通過朱砂紅的蘋果、糯香栗子的褐色,展現色彩在飲食文化中的獨特魅力。這種連結讓小朋友閲讀時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傳統色彩的美。

image.png

系列中不僅探討色彩的文化意義,還提供了許多實際應用的案例。《衣住行娛篇》介紹了古代官服的色彩等級、京劇臉譜的象徵意義,以及建築中琉璃瓦的運用。這些內容既具有藝術價值,也為現代設計師、文化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aasing-gwok-Z1CQs2XB0mo-unsplash.jpg

通過色彩這一載體,這個系列梳理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審美與哲學思想。除此以外,書中豐富的插圖與細緻的色彩解析,能夠提升讀者對美的感知力,尤其適合小朋友與藝術愛好者閱讀。不僅如此,從自然到生活,從神話到歷史,書中的內容為現代人的生活注入傳統文化的韻味,啟發讀者發現身邊的色彩之美。

《華夏風物 中國傳統色彩志》系列不僅是一套關於色彩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充滿詩意與文化深度的作品。讓七仙女帶小朋友們重新細看華夏風物,審視那些被忽略的色彩,一起探索中國傳統色彩的瑰麗世界,感受華夏文明的獨特魅力!

新書推介

image.png

《華夏風物 中國傳統色彩志》

編繪:木姜花

出版社:中華教育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圖:unsplash、出版社提供

責編 | 張艷玲

編輯 | 米婭

編輯推薦

37歲林書豪宣布退役 告別15年職業籃球生涯

上合峰會|習近平晤莫迪:實現「龍象共舞」是中印正確選擇

抗戰勝利80周年|蔡若蓮發開學信:鼓勵學校安排紀念活動 傳承愛國精神

抗戰勝利80周年|境外抗戰紀念設施遺蹟百餘處 港澳地區有逾80處

文華東方晚餐騙案疑犯獲准保釋候查 疑事前已向店方預訂香檳

有片|落區遇106歲麻將高手 李家超:我同你可能係對手

運輸署籲學生開學預早出行以免延誤 過馬路不應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