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國安沒有完成時,只有不斷提升國安意識才能真正維護香港的長治久安。資料圖片
文:橙新聞評論室
近日,網媒「教育刺針」發表兩篇關於「青年國安大使培訓計劃」的文章,假借「採訪」形式譏諷、抹黑培訓計劃的課程安排及國安展覽廳導賞員,意圖煽惑公眾與國安教育之間的矛盾。這種「軟對抗」的存在,恰恰證明國安教育繼續推進的必要性;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國安意識,仍需更加系統、全面、與時俱進的國安教育予以培養,才能使其真正具備辨別、反擊各類「軟對抗」的能力。
「教育刺針」雖以「教育」為名,實則不過是打着教育幌子使讀者放鬆警惕,本質上仍然是不折不扣的「黃媒」。其過往帖文內容以對本港教育體系冷嘲熱諷為主,充斥着大量負面、低俗、顛倒黑白的評論,看似與政治無關但卻篇篇都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
「教育刺針」之所以對香港教育充滿敵意,是由於其創辦人正是曾經的「黃師」、後來的黎智英團隊寫手楊穎宇。該網媒不僅被他用作煽動攬炒、製造對立,亦是報「私仇」的輿論工具。2020年,時任考評局歷史科經理的楊穎宇為當年的DSE考試出了這樣一道題目:「日本侵華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其中暗含的險惡用心不言自喻。其後他在社會壓力下辭職加入黎智英的《蘋果日報》成為「黃媒」寫手,又在壹傳媒停運後為避捲入而遠走英國,再於英國創辦「教育刺針」。楊穎宇的政治背景及過往經歷,決定了「教育刺針」必然是一個為抹黑香港而存在的網媒。
回到文章本身,當中受訪者均以「X仔」這樣的化名進行陳述,既無可信度也無代表性。最為諷刺的是,楊穎宇疑似借「X仔」之口為自己「翻案」:「所有人都知道日本除了侵華之外都對中國現代化有貢獻」。根據「教育刺針」自己公開的「青年國安大使課程主信息」,二十條課程大綱中僅有一條內容與之有關,且並未明確提及「日本侵華」。令人不禁懷疑這兩篇文章到底真的是「採訪」而來,抑或是楊穎宇自己根據搜羅來的信息「閉門造車」。
類似邏輯混亂的敘述還有許多。譬如,在解釋為何說「好多學生已經被洗腦,沒有思考的能力」時,所謂「受訪者」給出的理據是:「他們『把中國建設或者幫過香港嘅嘢』琅琅上口,『例如國家提供水資源給我們,我們要做一個愛國者,要感恩。』」國家助力香港基建、各類利好政策扶持經濟振興,以及為香港供水的「東深供水工程」,哪一句不是事實?將陳述事實形容為「被洗腦」,反映出「教育刺針」根本拿不出更加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只好故弄玄虛混淆視聽。
在這些帖文下方,有一行看似不起眼、卻揭露文章本質的文字:「請我哋飲杯咖啡」。是的,「教育刺針」之所以以如此「用力過猛」的「創作方式」、連篇累牘的對國安教育展開抨擊,目的就是募款。看似詼諧輕鬆的字眼背後,是險惡卑劣的政治目的以及貪婪庸俗的利益訴求。
培養青年國安大使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年輕一代的國家認同感,為香港培養出具有正確家國觀念及社會擔當的下一代。這當中的必要性,2019年的社會運動已經以慘痛而真實的教訓令全社會達成共識。「教育刺針」處心積慮抹黑該培養計劃,暴露出攬炒勢力對國安教育影響力的畏懼。黑暴雖已成為歷史,但「軟對抗」仍在持續,青少年群體應有此覺悟——捍衛國安沒有完成時,唯有不斷提升國安意識、掌握各種「軟對抗」新形式,才能真正維護香港的長治久安。
編輯推薦
有話直說|安居並非「單選題」 私樓以外選擇多
有話直說|醫療責任界定模糊 遙距就診缺乏保障
有話直說|「難民」難掩違法 「庇護」未庇「雙標」
有話直說|濫用資源「零容忍」 製造對立亦不可取
有話直說|騙「社區券」浪費公帑 加強監督保障安老
有話直說|「賣慘」干預司法 「救黎」實屬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