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妮基.海耶斯
在行為主義影響力日益擴張的過程中,史金納(B.F. Skinner)厥功甚偉,他被視為行為主義的三大創始人之一。史金納闡明了學習理論的多項基本原理,將巴夫洛夫的條件反射研究和桑代克的「效果律」研究融會貫通。他提出,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應性行為(respondents),亦即對刺激的反應,像巴夫洛夫研究的反射動作即屬此類;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operants),是動物(或人類)自發產生的行為,桑代克研究貓在籠子裡的行為(見第七章)即屬此類。反應性行為可透過重複制約來養成,操作性行為則取決於獎勵或行為後果的制約。
史金納
史金納成為公認的操作制約權威。他對該理論的各個面向進行了詳盡研究,探究如何透過給予獎勵來積極地強化行為,或透過逃脫或避免不愉快情境來消極地強化行為。他強烈反對用懲罰作為控制行為的手段,因為懲罰只能壓制錯誤行為,不能鼓勵積極的行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受罰者做出其他同等錯誤的事情。相反,史金納力主,教育工作者和矯正人員應該透過明智運用獎勵與誘因,逐步塑造行為。
在課堂上,他主張學生透過做對事情所學到的東西會比做錯事情更多,因此應該將學習經驗的安排應盡可能強化獎勵與成就感。史金納相信,既然學習源自刺激-反應連結,只要教學機器經過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從簡單知識逐步到建構複雜知識,其效果就可以與人類教師相當。這些觀點也呼應了奧爾波特在社會心理學中對個體的重視,因此獲得廣泛關注。當時許多教學實驗沿著這種思路推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史金納的核心思想圍繞著「獎勵」展開。他說明不同的獎勵計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複雜的行為模式可透過他所謂的行為塑造,以每次進步一點點的方式學習。他會從與最終目標微微相似的操作行為開始,透過獎勵訓練這些行為,直到它們能穩定出現為止;接著,他只會獎勵更接近最終目標的行為,最後就能訓練出非常複雜的行為。有傳聞說,他在演講時曾用這套技巧訓練一對鴿子,讓牠們在講桌前打改良版的乒乓球,以此示範行為塑造過程。
正如你可能猜想的那樣,史金納是個烏托邦主義者:他堅信社會工程可以透過應用制約原理來改善社會。他寫過一本名為《桃源二村》(Walden Two)的小說,描繪了一個按照他勾勒路線運作的社會。一九七二年又出版《超越自由與尊嚴》(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一書,主張自由與尊嚴本質上都是神話般的概念,因此社會若能認清這一點,並透過廣泛應用良性制約技巧鼓勵人們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社會將變得更美好。毫不意外,這論點引發的爭議比當年精神分析與行為治療的爭論更為激烈。
反對一方的主要代言人是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真正激怒杭士基的是史金納一九五七年出版的著作《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書中主張,兒童習得語言的原因在於,兒童與他人的互動會精細且無意識地塑造其語言行為。嬰兒牙牙學語時發出各種的聲音,當他們發出類似母語單字的聲音時,父母給予的反應最為積極,這會鼓勵孩子發出更多這一類聲音,其中有些會逐漸形成真正的單字或近似的詞彙。嬰兒周圍人們的正向反應強化了這些行為,促使孩子重複練習。因此,孩子不僅由此學會單字,也會根據所處文化的語法規則,逐漸學會適當使用語言。
語言學家杭士基反對此觀點。他主張,人類有與生俱來的語言能力。語言學習不僅僅是反覆試誤的過程,而是人類天生擁有一種內建的語言習得裝置,使他們能特別有效地學習所處文化中的相關詞彙。此外,他力主語言習得裝置不僅讓人類敏銳地捕捉有意義的詞彙,也掌握到語法規則。每種語言都有與生俱來的語法結構,他稱之為深層結構,例如幼兒簡單的語法︰Daddy ball(爸爸球)或Allgone milk(牛奶沒了)。在杭士基看來,這種深層結構具有普遍性,形成了表層結構的先天基礎(表層結構是指每種語言更為複雜的語法規則)。
推薦閱讀
《心理學的40堂公開課——探索複雜的人性隱微,解密人類行為模式與思維形塑的科學之路》
作者:妮基.海耶斯
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6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文章轉載自《心理學的40堂公開課——探索複雜的人性隱微,解密人類行為模式與思維形塑的科學之路》,獲麥田出版授權使用,標題為編輯所擬。
圖:Unsplash、Wikimedia Commons
編輯推薦
薦書|被塵封的戰俘悲歌 《里斯本丸沉沒》追尋歷史還原真相
講座預告|吳邦謀分享張愛玲的香港印記:文學之緣與戰火交織
香港書展看香港:三聯逾40種新書折射城市多元面貌
呼應香港書展飲食文化主題 全港多家書店舉行「書本裡的饗宴」書展
書展新書|仰望星空,由A到Z開始天文冒險
11年創作與17次退稿 麥家命途多舛成就文學經典《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