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應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而非投機標的。資料圖片

文:李諵

本周,香港金融圈兩種聲音同時震盪。

一面是港股上市公司多點數智因宣布申請穩定幣牌照,股價一度暴漲近90%,同時,京東、渣打、圓幣等40餘家中國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巨頭爭搶香港穩定幣牌照的消息,攪動着資本市場。

另一面是香港金融管理局(下文簡稱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再度給穩定幣「降溫」,深圳監管部門則發出措辭嚴厲的風險警示,「警惕以穩定幣等名義實施非法集資」。

這場資本狂歡與監管謹慎的碰撞,恰揭示香港推行《穩定幣條例》(下文簡稱《條例》)背後的邏輯。

香港立法會5月21日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後,特區政府6月6日刊登公告,指定2025年8月1日為《條例》開始實施的日期。屆時,香港金管局將開始接受牌照申請,標誌着香港將成為全球首個建立穩定幣監管制度的地區。

其實,穩定幣問世剛滿10年。自2009年比特幣誕生以來,各種加密數字貨幣陸續上線。但由於其價格波動大,難用於日常支付,商家今日賣出一個漢堡,收到價值5美元的數字貨幣,明日就可能貶值20%。正是這種困境催生出穩定幣。它是與法定貨幣(如美元、歐元、港幣等)保持1:1價值錨定的特殊加密貨幣,試圖成為連通加密貨幣世界與傳統金融體系的「橋樑」。

2014年問世的穩定幣USDT率先踐行這一理念。彼時,Tether公司宣布,每發行一枚USDT,其銀行賬戶中都會保留1美元的資產儲備,以確保其價值穩定。

隨着基於區塊鏈的網絡世界Web3和元宇宙的發展,當前,穩定幣在虛擬世界中扮演着「通用貨幣」的角色。全球主要穩定幣包括USDT、USDC等。除DAI、EURC以外,前十大市值的穩定幣均錨定美元資產,佔比約89%。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球穩定幣存量規模約2,517億美元。近年,國際信用卡發行機構Visa和Mastercard已宣布將穩定幣納入其全球支付體系,這意味着穩定幣有望成為全球交易中主流的支付與結算選項。

不過,穩定幣並不穩定。回顧歷史,穩定幣發生過多次崩盤事件。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當時USDC價值暴跌20%。國際結算銀行(BIS)年度報告還指出,穩定幣的不記名性質,使其能夠在不受發行人監管的情況下流通,引發了人們對其用於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等金融犯罪的擔憂。

面對穩定幣的加速發展與不穩定特質,香港監管突圍具有戰略深意。內地分析人士認為,香港積極推進穩定幣監管框架建設,主要基於三方面考量。

一是鞏固香港金融科技樞紐地位。面對新加坡、阿聯酋、英國等地在穩定幣監管方面的先發優勢,香港需構建具有特色的合規制度,吸引全球Web3企業在港設立總部或發行平台。特別是在G20、金融穩定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對加強穩定幣監管的倡議下,此舉有助於提高香港金融監管與國際接軌程度。

二是防範跨境金融技術風險外溢。隨着穩定幣在加密貨幣生態中快速滲透,其運行機制若缺乏有效監管,可能誘發「技術型擠兌」,引發市場傳染效應。

三是構建國家金融制度創新「試驗田」機制。2021年,內地全面禁止虛擬貨幣結算和提供交易者信息有關的服務。而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具備相對獨立的法律環境和監管權限,可為日後數字人民幣與人民幣穩定幣並行發展作制度準備。

總而言之,正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日前發文所指,中國香港、美國等經濟體為穩定幣立法,不是穩定幣的合法化,而是加強對穩定幣的監管。

早在2019年,香港金管局啟動首批穩定幣「監管沙盒」(Sandbox)計劃,邀請本地和國際金融科技企業參與試點項目,旨在實地測試穩定幣的技術可行性與風險控制能力。該計劃不僅檢驗了穩定幣在零售支付、跨境清算、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場景中的應用邊界,也為穩定幣立法積累了制度經驗和實證材料。

在數字經濟浪潮下,香港即將正式實施《條例》,不在於創造資本神話,而是着眼於構建可持續的數字金融生態。無論是余偉文重申「客觀冷靜看待」穩定幣,還是深圳專責小組揭穿「新概念包裝的非法集資」,都指向同一個核心要義:穩定幣應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而非投機標的。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責編 | 韓進珞

編輯 | 子涵

編輯推薦

不斷更新|俄堪察加半島8.7級強烈地震 岩手縣慈久港海嘯高度達1.3米

澳洲擴大兒童及青少年使用社交平台禁令 16歲以下不得擁有YouTube帳號

堪察加地震|北海道根室市現首波0.4米海嘯 全球多地發海嘯警報要求居民撤離

長和賣港口丨法航運巨頭達飛有意參與 稱交易對行業非常重要

日本氣象廳發海嘯預警 中國駐福岡總領館:鹿兒島等四縣同胞遠離海港

​中超聯賽公司原董事長劉軍受賄 一審判囚11年

IMF上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測 料中國今年增長4.8%